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典型形象进行原型考证,分析了作者吴敬梓是如何对生活原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从而进一步揭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乡族、保安族这两个甘肃特有民族的传统文学考查,研究其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魔鬼形象.追寻其根源,探讨东乡族、保安族文学作品中的魔鬼原型.从而对这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审视与反思.更准确的揭示其生活真实及艺术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3.
神话作为人类较早的文学样式,它其中包含着许多集体潜意识的东西,而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神话中就是原型,中西方神话的原型意象虽然在形式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却真实地代表各自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并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就原型问题从英雄和女神原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神话由此而反映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的条件句根据条件的真实程度分为事实条件句与反事实务件句.此两种条件句就构成了一个语法范畴.用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标记理论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分析,并说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反事实条件句时可能存在的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蓉蓉 《阅读》2016,(4):9-12
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真实性来源于读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印象与对作品的感受和印象的比较。从这种看法出发,我们认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他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感受和印象用语言加以再现的自然过程:艺术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是对生活直接的完整的感受性印象与对感受性印象概括简化的逻辑概念的关系。所谓现实主义,就是如实地再现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性印象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就英语方位词BEYOND的语义生成、拓展及其认知理据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方位词BEYOND的空间语义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空间隐喻构成其向非空间语义拓展的理据性.BEYOND的多个义项连接则构成一个规则的语义网络,进而形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生活素材的堆积,不是机械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作家在作品中自我观照,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原型往往就是作家自己。因而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的自我再现。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是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主观方面又要求作家表现真实感情,真实自我。在影响作家再现这种真情的诸多因素中,“酒”是一种最  相似文献   

9.
荣格以集体无意识为原型理论,本文对荣格原型理论与和谐心理社会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并从自我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与社会心理和谐讨论荣格原型理论对建设我国和谐心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遗忘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科学教育要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才能使自身获得人文维度的意义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指出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结构、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和加强面向生活的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原型批评这一至今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知不多,自1982年国内开始介绍以来,仅有几篇零星文章。叶舒宪副教授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话-原型批评》,较系统地收编了原型批评流派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了解这一流派提供了较全面的中文版原始资料。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始文献,下篇是有关原型批评实践的原始文献。原型批评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是原型批评在神话方面的渊源,《神话-原型批评》收入了该书第四部《阿都尼斯的神话与仪式》,它通过阿都尼神死后再生的神话,阐述了西方文学中“复活”这一基本主题的历史起源、变化形式等。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是对原型问题的权威论述,也被编者翻译收入。原型批评在有了两大基础之后,终于建起  相似文献   

12.
塔依卜·萨利赫的著名小说《北迁季节》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在接受西方教育后,既不为英国主流社会认可,也难以回归苏丹社会,严重的双重"他性"阻碍了其身份的认同。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出发,以穆斯塔法对身份及家园的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北迁季节》中的追寻原型、母亲原型、主人公原型以及小说中的树与房子、河流与海洋等原型意向,从而揭示主人公穆斯塔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游离与徘徊,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陷入迷失与无根的挣扎,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漂泊无根的宿命之旅。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小谢》塑造了小谢、秋容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蒲松龄以人间社会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工笔描绘了小谢、秋容的童稚之心、赤子之心,她们的痴顽可爱与聪慧乖巧,她们与陶生之间渐生渐长乃至生死不渝的爱情经历,而且并不刻意避讳她们身上存在的妒意、絮叨甚至私心等缺点。以生活真实为人物的生命,塑造优点与缺点共存的人物形象,这或是蒲松龄笔下的小谢、秋容真实得可以在纸上立起来的不传之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通过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总结了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接着借助"隐含作者"理论,特别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了造成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的巨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借助生命历程理论,探讨农村随迁老人城市“困养”问题,分析随迁老人个体转变与环境变化、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农村随迁老人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通过自我调节,逐渐融入当前的随迁生活。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产生摇摆不定的非预期性后果。通过展现与分析随迁老人在城市的真实生活,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对随迁老人的关注,也为社会养老等相关制度的制定提供真实的数据与资料,以帮助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受理念论影响的西方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他将“原型”运用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内容之前,“原型”大致涉及两种主要领域,即宗教神学与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荣格是基于分析心理学地基本假设是建立“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荣格借用了传统的原型术语,也继续延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多样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好作文.但小学生往往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对作文感兴趣,爱写.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而成的概念炒,依附于语言符号而获得意义,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概念炒的语义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观、经验观和隐喻观的角度,在炒字原型语义的基础上,解释新义的构成,并构建其语义网络图。  相似文献   

19.
高静 《职大学报》2009,(1):33-35,54
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方方的作品实录了城市贫民粗俗的生活方式,拒绝了叙述的纯粹体验与游戏性质,更注重对生命隐秘层次的真实发掘,更注重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境况、生存本相的无畏探究,展示冷峻原色的民间话语,多以异常冷峻的笔调表现了生活残酷的底色,以反讽的手法消解了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是当今很受欢迎并颇有特色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大多以乡村和矿区生活为表现对象,不仅写出了底层人物的美与善,写出人性的单纯与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而且写出了底层社会的丑与恶,写出人性的复杂与阴暗,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两类作品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真实再现,是从作者心灵深处飞出的赞歌与咒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