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就"双重使命"说的内涵及地位而言,"双重使命"说只是马克思在批判英国殖民者给印度带来深重灾难的前提下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客观积极作用的肯定,并不是马克思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不能充当研究殖民主义的根本性指导理论。就"双重使命"说的适用范围而言,其多不适用于19世纪50年代的印度以外的时空环境,多数殖民主义行为基本上是赤裸裸的掠夺乃至屠杀。就"双重使命"的具体效果而言,由于殖民者的掠夺本质等因素的影响,"双重使命"对殖民地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一些地区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更多与之前已有的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出发,分析和解读马克思的原著,从而来阐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辨证地批判文明的传播者,科学分析了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3.
笔拜读了林先生的《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一^[1],深受启发。本试就林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略陈浅见以就教于林先生。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以对殖民统治的否定为基本立场,该论断高估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高估了"重建的使命"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为马克思提出"重建的使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该使命在整个论断中仅仅处于附属的地位,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并且该使命在实践上存在着对世界一体化的阻碍作用。此外,"双重使命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通过歪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割裂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统一性,缺乏具体分析,而盲目套用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可以概括为"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涉及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三个方面:一是必修1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二是必修2的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是必修2中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史而言,西方殖民主义主要贯穿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109年。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观点应贯彻于高中中国史教学之中:首先,是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8.
服务于千百万下层贫苦群众是马克思一生中不变的政治立场。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立场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时代树立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莱茵报时期代表下层贫苦群众的利益、巴黎时期把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物质力量。同时,青年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使命的阐述也经历了哲学论证和科学论证两个阶段。还原无产阶级的本真内涵及其使命的双重论证,有利于理解无产阶级变化的身份和不变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左图描述的是“半殖民地”(半独立)的形成过程,由主权国沦为半殖民地是列强侵华造成的恶果,是历史的后退。右图描述的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由封建走向半封建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各有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该图直观地揭示了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破坏和建设)在中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塞西尔·罗得斯是英国19世纪中后期在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地区推行殖民扩张的主要策划者和行动者之一。在殖民活动中,他对于南非早期经济现代化进程,诸如钻石和黄金等工矿产业的奠基与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与科学管理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行为符合马克思"双重使命"理论对于近代殖民主义作用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1.
殖民扩张活动是贯穿世界古代至近代时期历史演进中的一个重要支点。文章运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理论,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殖民主义的罪恶与客观建设性作用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破解这一命题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陈晔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7-109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有意识地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暴露了他自身的殖民意识.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交织的作者的双重意识.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是一个注重道德关怀的作家,在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他通过描写两个白人凯亦兹和卡利尔在非洲贸易站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幕幕“进步”的悲剧。康拉德立足历史现实的实际问题,揭露殖民主义的危害,又执著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求,关注人性的发展。这种双重关注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更高要求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均衡的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表现为高校分布以城市为中心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不平衡等方面。城市的辐射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教育资源却更为垄断和集中,从而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自然现状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者并存"的观念难题,同时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后者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刻理解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是成功把脉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中的“文化殖民”,为旅游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内外旅游殖民主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尤其分析了旅游殖民的定义和类型,重点分析了旅游殖民主义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中外旅游殖民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国内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与封建时代及更早时期以前的殖民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产生于资本主义发生时期的殖民主义,自出现那天起就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演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方北方的《娘惹与峇峇》通过叙述马来西亚父、子、孙三代华人家庭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控诉了殖民主义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思想、文化所造成的严重毒害。在殖民文化影响下,以娘惹为代表的华族社会内部形成了畸形的、扭曲的殖民文化观,这种畸形殖民文化观念挤压并扭曲了华人本土文化。作为对殖民主义文化的反抗策略,小说展望通过加强华文文化教育,从而使华人摆脱殖民思想文化的牢笼。  相似文献   

19.
借鉴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为当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全球后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后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后殖民主义的浪潮对第三世界国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思中国当前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关系到中国教育发展的前景,因此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探讨来反思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在战时体制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更有利于政治集团为其所利用。日本侵略者强化电影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具有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性质,而陪都重庆抗战电影作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显然具有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