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们从儿童视野出发,根据结构化预习原理设计出适合学生预习的学案,引导学生依据预习学案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自学课文的活动。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预习案设计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一、结构化预习案设计的六个要素这里的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采用"读、画、写、记、练、思"六字诀阅读方法,提前走进文本,从读中去领悟,不断挖掘文本内涵,自我建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实现真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究竟该怎么预习,预习些什么,我认为现今的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就可以充分利用:要在课堂上经历学生的预习过程,教授预习方法;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如果"石沉大海",既达不成目标,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与文本的研读结合起来,与教学设计衔接。以我最近执教的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该课的"预习导航"中有如下三个题目: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背诵,自己理一理,比较写作顺序后多读几遍。你读了遍,已基本会背。2.比较  相似文献   

3.
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其中,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帮助学生有质量的预习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部分。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遵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探索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一些方法。一、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方法步骤。"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实践中,我研究出了"五步读书法",指导学  相似文献   

4.
传统预习往往是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读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大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课文,没有过多地去思考文本思想,理解文本的意图。所以就不会拓展开文本,去从自己的身边的生活中搜集更多的准备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学生年代.老师常挂在嘴边一句话:“预习要比复习更重要”。然而,一直以来,对于“预习”的理解无非是将未学的新知先进行学习,学习的形式主要以读为主——读例题、读习题。好学者则更进一步尝试完成习题。而我校尝试以文本的形式帮助、指导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在同年段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预习方案”孕育而生.孩子们的“预习”之路由此展开.一路上有新奇,有倦怠,有困惑,有喜悦.有收获……  相似文献   

6.
<正>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问题。"而在《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一文中,李仁甫教授认为:"‘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度学习,而有了深度学习,语文课堂的‘生成’就有了基本前提。"由此可见,学生课前深度的预习是学生有效学习和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称之为是主体参与有效的预习呢?笔者以苏教版高一语文《祝福》为例谈谈文学类文本的  相似文献   

7.
<正>结构化预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结构化备课;二是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合理有效的结构化预习,是教学本质的回归,是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具体体现,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教材,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材、各个单元及新课的预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洪海鹰 《甘肃教育》2014,(22):46-46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长期、持续地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分年级、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适宜的预习方法,在小学一至六年级通过以下途径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一、读一读,养成天天读书的好习惯读就是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口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教其预习的方法,安排学生每天朗读三遍课文,第一遍重在  相似文献   

10.
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笔者读了贵刊2004年第12期《淡化预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一文。文中说“预习这一‘千年陈规’实质上与当前的教改目标有些悖逆”,认为“淡化预习环节,促进有效学习势在必行”。笔者不敢苟同,特撰写此文,与林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1.
很多教师都很重视预习,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但据笔者观察,作业要求大都停留在"预习字词、扫除拦路虎"的初读预习阶段,形式单一且停于表面,预习效果甚微;还有的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学生从读文到抄词,再到解词、作批注、查资料等等,学生全部完成的话,身心俱疲,更加不可取。怎样布置预习作业,才能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全面为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评价手册》,从三年级开始便有"预习导航"专栏,这不仅体现着上级业务部门对于学生预习的重视,也传递着一个信号,即从三年级起就应该关注孩子的预习习惯的培养。自"预习"话题被大家提及已近两年了,不少教师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也付诸行动,但是究竟怎么指导孩子预习,这其中的方法步骤却极少提及,仅停留于完成"预习导航"的习题。所以,教师都在期待着预习在这样的困境中实施突围,这当然得从当前预习"受困"之因谈起。"受困"原因之一:预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关注学生的预习,将其作为教研的主题开展  相似文献   

13.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课前预习,作为文本学习的基础课,预习课对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的《小英雄雨来(节选)》的预习为例,谈谈具体做法。一、设计预习单,把握学习重难点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认、思、查、问”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这些能力要求,笔者根据《小英雄雨来(节选)》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以及交流平台内容,将本课的预习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导语,  相似文献   

15.
周晓兰 《小学生》2013,(8):80-8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我校研究"整合课时、大量阅读"的语文教学实验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这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一、指导单篇课文学习的预习方法小学中年级学生基本具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所以预习中我通常要求学生读通课文:1.边读边画指导学生认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  相似文献   

16.
说起预习,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读写生字词、粗读课文,事实上,大多数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布置预习的.这些需要预习吗?当然需要,但除了这些微观的预习,还需要宏观的预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因此,我们在研读作品时,必须联系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处事态度等,特别是一些离学生时间、空间较远的文章,更需如此.预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将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高效课堂提倡“先学后导”“以学生为本”。中学英语教学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课前的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依据导学案,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和有步骤地在课前自主学习新课程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结构化预习是实现“主体先行”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正预习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工具进行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行为,构建一定的新认知,并形成一些新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前预习不是看看、了解的浅层次预习,而是有内容、有目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有效预习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泛读教材。知道第二天学习什么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教材。看懂"例题"并将练习题做一遍,并把在练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另眼看预习     
正高中学生学习负担之重已成为一种"沉疴",所以当笔者接受一个新班级首次上课,郑重向学生宣布"在每次数学课前,都‘不准'预习"时,教室里一片惊叹和欢呼.所有数学老师从未有过这样的规定,所以惊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业负担,于是欢呼.数学课前学生的预习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经过预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对其中的难点、重点、关键点更是着重敲击,从而"保证"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使课程的进展更"顺利",且不大会出现令人沮丧的差错和令人懊恼的"故障".可笔者一反常  相似文献   

20.
"预习卡"的使用,实际上是放大了预习的环节,学生根据"预习卡"的引导,一步步进入文本,让他们提前对课堂有了清晰的感觉,有利于调控他们学习的方向,提升预习环节的有效性。在设计和使用"预习卡"时,我们可以从"方法、兴趣、思维"三个着力点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一、巧点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一套好的学习方法犹如水之源,木之本,倘若学生能够掌握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