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志林 《课外阅读》2010,(11):184-184,159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祥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王维得“诗佛”之名,盖在此矣。  相似文献   

2.
寒山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佛理禅意,诗人通过这些禅诗表达自己的内在体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禅境。如何在英语语境中再现其独特的禅意禅境,让目标语读者很好地理解禅诗所表达的意蕴并感受其意境,译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选取了斯奈德和赤松译本中的个别例子,阐述了意象叠加法、视觉化翻译法、杂合翻译法和厚译法等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有效地再现了原诗所表达的禅意禅境,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禅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禅在于炒悟,作诗也在于妙悟,妙悟沟通了禅与诗。禅对诗的渗透,促成了以禅喻诗,化禅境入山水,增加了诗的意境。禅开启了诗的神韵,将妙悟注入诗论,对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可以将禅诗分为两大类:禅境诗和禅意诗。所谓禅意诗是指诗人以世俗分别知做就的禅诗,而禅境诗则是诗人以般若无分别知做就的禅诗。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禅意诗用的是直阵禅理(赋)的手法,或者借事物喻禅理(比)的手法,而禅境诗用的是象征暗示(兴)的手法。禅境诗给予人的是一种终极安慰,在那种语境中,我们飘泊无寄的心灵似乎找到了终极归宿,我们悖逆自然的精神似乎回归了原初的灵泉。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诗颇具禅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是天仙口语,右丞却人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王士祯直接说王维《山居秋暝》是“字字人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生活中的一个篇章,表达诗人远离尘俗、  相似文献   

6.
加里·斯奈德是当代美国禅诗的重要代表诗人,其诗作受到中国禅宗思想和中国古代禅诗的影响。在禅思、禅机、禅悟、禅境四个方面都将禅宗基本要义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并结合美国本土特征和英美现代新诗运动形成其独特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7.
入境化禅:再评斯奈德英译寒山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加内.斯奈德翻译了二十四首寒山诗。在这二十四首诗里,禅机玄生,禅境叠出。从禅境角度出发,比较寒山原诗与斯奈德的英译,可以看出,由于禅境乃中国古诗之特有文化产物,译文难以译出原诗禅境。  相似文献   

8.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9.
享有“涛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画有机地结合,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12.
政治领域的道德风险辨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领域内天然地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它不仅继承了一般委托—代理关系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委托人地位的特殊性与代理人地位的特殊性。因此,较之于其他的委托—代理关系而言,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将会更频繁、更严重的出现,道德风险的一个主要后果就是带来了畸高的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13.
14.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潜能,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思想,创新手段,依据“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的学情实际与发展特点,创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开放教育首先是针对封闭性精英教育而言,是为减轻大众就读高等学校压力和适应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毕业生需求的变革,实际上是对于学生入学条件的开放,尚只属于开放教育的初级阶段;开放教育进一步是针对"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而设计,主张由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这是对于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开放,因而实质上也是对传统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开放,但它必然是一种有限度的开放,是开放教育的自然发展阶段;开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开放,是要给基础不平等的人以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即便以"大众化"的标准来衡量,在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学习基础和物质基础都是不平等的,且其不平等的差距往往随着人群的扩大,而成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如何给这样的各类人以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便是开放教育必须要进入的、永无止境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寻 ,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宋儒的人生境界展开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 ,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和理想中的世界图景。在宋儒看来 ,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 ,圣人境界也就是他们所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境界说与历代文人墨客的主张同中有异。它既来源于前面所述的古代意境论,同时也融进了许多中西方美学思想,当然这其中不外乎还有王国维的个人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天才站在中西方文化的塔尖为我们呈现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境界说的内涵入手,剖析其真景物与真感情的完美结合、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天地境界历来得到学者的最多重视,本文试对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做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崇高观念是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冲突中张扬主体性精神,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主客体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有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即雄浑与冲淡。冲淡与平淡不同,冲淡是一种崇高美,把冲淡看作是一种优美形态,是很大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始终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理想追求。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单位的构建。构建和谐单位,是一种实践境界,具体表现在:抓和谐,是一种发展境界、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存境界和一种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