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少锋 《视听》2021,(1):63-64
纪录片的"两情"是指纪录片的情感、情节.纪录片的情感营造和情节设置应该贯穿于整个作品的撰稿与布局谋篇之中.细节是纪录片"两情"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一词最早由"纪录片教父"约翰·格里尔逊提出,他给出了纪录片第一个定义:对事实(Actuality)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看似合理全面,却并不具备实践意义.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处理,怎么"处理"以及"创造性"尺度的把握在这个定义里缺乏有效的可执行的标准.格里尔逊也认识到自己提出的这个定义存在不足,在后来的著述中他坦言自己之前对"纪录片"所作出的诠释是"词不达意"或者说"含混不清"的(Clumsy).但是这个定义却给纪录片创作在意识上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对纪录片的记录和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考量.如何"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而又不失"创造性",这就必然涉及纪录片创作中有关真实的"再现"和"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出发点,反映"人"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人文风貌等.人文关怀是纪录片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对自身素养、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纪录片始终将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作为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实的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责任、人文风貌等,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如果缺少人文关怀这个理念,纪录片将失去灵魂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平 《现代传播》2004,(5):106-109
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是一个纪录片的美学原则问题.纪录片的制作与其他类型影视艺术形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尊重事件的本来现场形态和面对观看者的诚信态度.这也是巴赞为什么提出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与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这三项纪录片的基本原则的原因.因此,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一个创作理念的问题,而且是纪录片艺术形式的起点与终点.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与"情境再现"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  相似文献   

6.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7.
赵静  郝雯婧 《传媒》2021,(12):44-46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是世界各国真实、立体、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发挥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应该从"文化维""翻译维""融媒维"建构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陈刚 《现代传播》2002,(3):49-51
人类学纪录片属纪录片中特殊的一类 ,其特殊的品质 ,使其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的性质、特征、方法都不是完全能用一般的影视理论所能阐述得清楚的。本篇中我们将探讨它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冷凇 《传媒》2010,(12):51-53
尽管纪录片具有传承文明,凝聚历史人文价值的社会功效,但在中国电视泛娱乐化、快餐化的今天,我们对纪录片领域的重视与投入显得十分不足.一批表面看来大投资、大制作的纪录片陷入了"政府为主要投资,领导是主要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中国式困境.在资源浪费与无效传播中徘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究竟该如何形成竞争规模,从而赢得国际传媒领域的重视与肯定,是摆在中国电视业面前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在纪录片栏目化后,故事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应用,作为电影、电视剧创作元素之一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着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如何运用故事化、如何利用故事化成为创作者创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张家翰  朱丹红 《东南传播》2021,(10):141-14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案,如何更好地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相关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问题,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中的空间叙事思路及其深层内涵.研究得出《一带一路》所用的空间并置的叙事手法以及"一体三面"的空间叙事逻辑,以期对未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领域中,空间线索下纪录片的创作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琳 《传媒》2017,(21)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郭怀娟 《传媒》2021,(10):68-69
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通过对城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在做的不同的事进行记录,展现了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5个各具特色的城市.该片采用"节点式"的空间叙事,朴素而深刻地展现了城市面貌.本文以《城市24小时》为例,分析纪录片"节点式"空间叙事的规律,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寒冰 《现代视听》2013,(3):50-52
无论中西,纪录片定义都强调了"非虚构"这一概念。但新时期的纪录片、纪实类节目却充溢着"扮演重现"与"数字动画",离所谓的"真实"越来越遥远。时至今日,纪录片的"非虚构性"似乎已经被电视制作人和观众广泛接受,一种"事实不虚,形式不拘"的纪录片观念正猛烈冲击着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讲真实。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是要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应该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准则。离开了真实,纪录片便失去了意义,不能称为纪录片了。二讲艺术。虽然说真实是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8.
杨静 《现代视听》2015,(1):43-49
中国纪录片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类别分支逐渐广泛,但纪录片的内容普遍较为生涩,如何让广大观众渐渐接受纪录片,其表现手法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环节,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创新性,使纪录片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类片种;本文认为,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国际上,纪录片的商业化早已成气候.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较晚,然而近几年来,开始提速发展,从2010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标志性政策的出台,到后来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出台与落实,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现象级作品的传播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的50多亿收入来看,中国纪录片在"冷静"了多时之后,先后迎来"春天"、走进"盛夏",热度前所未有.行业的进步往往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繁荣,也离不开将各方资源连接起来的"好平台"助力.2016年12月12日-15日,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召开,《传媒》作为受邀媒体持续关注,笔者连续两届参与报道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直对其集政府背景和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高度市场化的平台属性于一体而深感好奇.这个平台是如何运作的?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又需要怎样的"好平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  相似文献   

20.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