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 (下 )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 ,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 ,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 ,使学生知道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1 本课的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1用途和特点 (1)用途 利用高速旋转的活动光屏来演示透镜成像。 (2)特点物理教学中的透镜成像演示实验,找准最清晰的成像位置需要反复多次移动光屏才能成功;在说明物体与透镜距离的变化,成像也会随之变化的原理时,操作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经济方便操作简单的可调凸度装置刘武帝(湖北省竹山县实验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第十二课《眼睛的科学》,教学重点放在瞳孔和晶状体上,因为瞳孔的扩大缩小从外面可以看见,晶状体对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作用很大,与近视眼的形成和预防有密切关系。教材介绍晶状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技术依据原子核能级跃迁释放能量在物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电磁波,获得构成物体的原子核种类和位置,从而绘制出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近年来,随着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在医学,而且在其他科研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逻辑和运动     
在运动科学模型里,人们之所以感觉物体是运动的,首先是这个客观的物体已经作为我们感知的对象和在我们的意识之内能够测定,为了使这个判断合乎科学,这里尝试在此在存在(Da-Sein),如是存在(So-Sein)和价值存在(Wert-Sein),同一性和相同性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感觉和运动统一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8.
眼球成像演示器江西赣州市清水塘小学肖昭明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我们的眼睛形状象个球,所以叫做眼球。它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构成。周围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  相似文献   

9.
当人眼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物成像于眼睛的视网膜上,同时由成像光束投射在网膜上的光通量对分布在成像区域的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起作用,这种作用是光化学作用,由它引起的特殊刺激被观察者所感受,从而产生视觉。观察者依靠这种感受的强弱,判断被观察物体的亮度。这种由观察者判断出的亮度称为主观亮度。本文将逐次分析在不同情况下主观亮度与光度特性及所用助视光学仪器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中学几何光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常是运用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以及结合透镜成像实验来讨论成像性质的.当物距取不同数值时,物体所成的像呈现出正倒,虚实,放大缩小等多种变化。由于这种变化的多样性对学生掌握成像规律造成一定困难。为此,笔者采用物像关系(v—u)图象讨论其结果明了且便于记忆.  相似文献   

11.
《浮力》一章是初二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教学的重点有三点:一是浮力概念的引出;二是阿基米德定律的推导;三是物体浮沉条件的讨论.这一章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初二年级的学生实践经验不多,头脑中受日常生活中错误观点的影响较深.例如有人认为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也有认为浸入液体越深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浮力”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浮力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也包括学生实验),使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生动的实验效果,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初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 ,对书本上的演示实验稍做改进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或者以身边随手可得的物体作为器材 ,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现举几例 :1 斜面上物体重力和水平物体斜拉力的分解如图 1所示 ,取一塑料插孔演示挂板悬挂在墙上 ,取一导轨 ,使其可绕O点自由转动。安装两个双向弹簧秤D、E ,使它们的塑料杆分别与导轨平行和垂直。手拉一端系在小车上的细线 ,使小车缓缓运动到A为止。在此过程中 ,可观察到E的示数逐渐增大 ,D也有一定示数 ,表明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有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斜面受力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7):F0003-F0003
竖直的两面镜子,一面是固定的,另一面是可以绕竖直轴旋转的。这样可以改变两面镜子间的夹角,在它们夹角之间放一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夹角与成像个数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仔细观察,你能根据看到的像的个数估计出两面镜子的夹角吗?  相似文献   

14.
一、收尾速度概念 物理教学中常常涉及收尾速度的话题。收尾速度概念原本来自流体力学,是指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由于所受的动力不变,而流体对物体的阻力随物体速度的变大而变大,使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仍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变为零,物体以最大速度作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例如,自空中高处下落的物体,除了受到恒定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外,还受到竖直向上的随物体速度变大而增大的空气阻力,当阻力浮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可见光域的相干衍射成像方法.该方法在待测样品面引入一个已知的标准物体作为先验信息,并通过控制激光光束的照明范围得到2幅不同输入信息下的衍射图.依据这2幅衍射图和已知的先验信息,使用本文提出的相位恢复算法,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光学实验中重建待测样品的复振幅信息.该方法仅需2幅衍射图即可进行无透镜成像,因此其成像过程较为简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导电判断器     
小学自然课讲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物体导电能力方面的感性知识,指导学生检验周围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这里介绍一种导电判断器。它只用简单的音频振荡器,线路简单,元件少,易于制作。通过音响和光亮来判断,包括大地、人体和水在内的各种物体是否导电。加上一个电键(或门铃按钮)后,还能做电码练习器,在讲《怎样传递信息》一课中用来做各种编码游戏。  相似文献   

17.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意识。要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目标上,而是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熏陶。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核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过程,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使学生在不同的物体发声的现象中,去观察、去探索,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  相似文献   

18.
本装置能够较好地模拟眼睛的成像原理,光路特点,近视远视的矫正,以及观察物体时近大远小的视角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经典力学也叫牛顿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因为体操运动的各项技术也遵循着运动的基本规律,因而我们可以应用经典力学原理对各项体操技术进行理论分析,使运动技术更  相似文献   

20.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中,是通过敲击一些实物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振动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感知物体振动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问题,即在敲击金属和木板等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