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育德,德育的德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是个体将社会的要求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和精神品质。育既包含教育者的施教,又包含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是两个德之间的桥梁,桥通则变,将个体与德为二变成个体与德为一。为实...  相似文献   

2.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公务员,必须健全培训教学的创新机制,创培训教育的新局面。 一、按需施教,供给文化,探索教学的新思路。 创新教学机制必须有新思路,实际出发,按需施教,供给文化,培育新人,就是各类培训的新思路。 按需施教,供给文化是个耐人寻味的培训原则,公务员培训的教和学的关系,与市场的需要和供给关系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公务员培训本质上就是个求学需要与教学供给的双向交流活动。学员有什么求学需要就有什么教学供给,才能使学员愿学,教师会教,教学相长,效应合成。既能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又有完善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何菲 《文教资料》2012,(23):102-103
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能动性既符合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又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终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教育的特征有:自主意识、自有追求、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促进个体人的发展,通过规范的教育把个人所拥有的与他人不同的秉赋及各种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并尽可能臻于完美;另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任何教育都应既注重个人发展的需要,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的一般目的就是培养每一个人独具的个性的发展,同时又要以如此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应得到全面、和谐的教育,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与个人对指导学习的需要。教育本质新概念既重视作为履行培养人职责的教育者的主体重要作用 ,又重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 ,与传统教育本质观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理想的研究生教育?理想的研究生教育是既能满足又能引领社会发展需要,既能满足又能引领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既能满足又能引领教育者与学校发展需要,能够将社会需要、受教育者需要和学校需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教育。这种理想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适应与超越,引领与奉献,开放与兼容,竞争与合作,民族与国际,多样与灵活,创新、创业、创造,自主、自律、自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职工教育短期行为愈来愈突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企业短期化行为繁衍滋生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有些职教工作者对此不以为然,不仅没能引起“未来危机”的警醒,却冠以“贯彻按需施教原则”的解释,把教育的短期行为与按需施教联系在一起,似乎为短期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按需施教何以“导向”教育短期行为呢?  相似文献   

8.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以上两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免片面化。现代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是双元的,既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个适性,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特性;成人高等教育的个适性质量指的是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程度——包括满足个体需要的层次的高低以及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的比例的大小,它是反映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特征;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包括就业需要、岗位工作需要、发展需要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等;衡量个适性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受教育者个体为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程度;个适性质量评价,应当与外适性质量评价相结合来开展。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既体现为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社会所期望的教育目的程度,也体现为其符合满足大学生成才内在需要的程度;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既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又要坚持“社会需要满足性”与“个体需要满足性”这一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1.
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现有的教育观念中存在一些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障碍,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念。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向原先没有得到机会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向原先没有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资源。教育公平观念的核心,就是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让人人获得既适合其个性并实现代际社会地位转换的又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体成长要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宁夏教育》2008,(2):78-78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包括:第一,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第二,法制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第三.知识结构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依据教育科研发展观,本文认为孔子通过研习、扬弃已有教育认识成果,在教育基本原理、教学理论和德育理论等方面继承与创新并举,进而建构起自己的教育理论。要者包括:创造性地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倡“有教无类”和启发教学理论,综合性地创建学习过程论和德育结构论,借鉴已知深入探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阐释教育目的和使古代教育内容渐趋定型,在施教方法和德育方法上既承前启后又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 实现农村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办好“适合教育”的构想要实现在村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既需要教育的自身改革,又需要社会的支持和与教育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及的综合改革。从教育自身改革来讲,就是要按衣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农村教育办成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教育,即“适合教育”,它包括:一、适应教育邓小平同志把“整个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该活动作用对象主体合理需要的关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功能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不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发出者需要的满足状况也不构成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受教育者的一切需要不加区分的迎合也不是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理念的确立上,即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就是其价值实现源泉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主体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的需要客观上是多样和多层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责任教育,即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承担起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责任教育应贯穿于受教育者接受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但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责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又会有不同的特点.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无论是社会的需要还是受教育者个体的诉求,都决定了必须强化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让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方面起着促进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如何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使之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一、高等教育具有要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性质首先,政治经济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且要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客观准确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受教育者个体价值的回归,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联合办学和校际协作是广播电视大学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建电大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办学和校际协作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改变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与社会脱离的现象;有利于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联合办学还有利  相似文献   

20.
教育之于人,既完全可能,又非常必要,而人——作为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人们怎样看待教育?通过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便是教育的意向性问题。换言之,教育的意向性,即人们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教育的意向性既有社会的,也有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社会的教育意向性,按其型态又可分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