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世本古义》是明末出现的一部研究《诗经》的著作。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将《诗经》依时代为次,重新排序,附会史实,颇受后人诟病。但该书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且不株守一家之言,时有新见,自成体系。又考证《诗经》名物不厌其详,对清代的求实考据之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名物训释是《诗经》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蔡卞《毛诗名物解》等名物训释为基础。用朱熹《诗集传》作蓝本,关注《诗经》经传义理的阐发,将名物训释和诗义相结合,展示了名物训释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可以发现:《诗经》多以山水量物作比兴这背景材料,景真实而语简朴;《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情景交融较少;《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入世道路之艰难,情景交融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用经验。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比兴方法很多,其中以“风雨“比兴者多被误解,有的甚至使全篇的诗意发生异议。审查《诗经》中有关风雨的诗,凡是以“风雨”起兴者,引出的下文是相会或自外归来,如同后世说的“喜鹊叫,客人到”。换句话说,“风雨”在《诗经》中是吉祥的征兆,而不是以“风雨”比喻邪恶势力,没有不祥之意。  相似文献   

5.
《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关关维鸠”几乎成了整部《诗经》的代表,它的地位不可谓之不重要.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即使是这首人人瞩目的诗作,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还并不那么深入,从名物、主旨到该诗的写作手法,都还有许多不解之处。本文拟从最简单的名物入手,探讨一下有关的问题,以加深对该诗的认识,希望有补于《诗经》研究之伟业。一、说睢鸠孔子在评定《诗》的价值时,把“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作为一项,可见在当时也不是人人都很通晓的.《关难》第一句里便出现了维鸠这个鸟名,它居然困惑了从古至今的许多学子。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基本艺术特征,历代的学者对如何以比兴释《诗》的问题存在着歧异,《毛传郑笺》与《诗集传》的看法得到的认同最多,因而影响也最大。本文从比兴的定义入手,结合《毛传郑笺》和《诗集传》以比兴说诗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差异和得失以便深入把握比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名物描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这些名物多样的外部风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客观上形成了《诗经》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含蓄美便是其中一种。从名物的视角看,《诗经》含蓄美可分为两类:隐意型和隐情型。前者属于那个时代普遍使用的语言技巧,后者则属于艺术领域的审美特征。《诗经》两类含蓄美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元典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名物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及意义,但是在《诗经》的研究中,名物的内容尚且存在许多未解之处,在《诗经》的翻译研究中,名物的翻译也有不少的困难和疑惑。本文将根据认知范畴的概念,以诗经中的植物词汇的翻译为例,从名物在诗歌中体现的属性和具体性质出发,判断如何在翻译中通过确定词汇的范畴层次,而尽量达到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郭君重(晋稀)先生《诗经蠡测》一书,为《诗经》的研究发凡起例,举纲张目,通声韵,审词气,辨文字,定章句,说组诗,明训诂,求精义,解决了年代背景、篇旨句意、语例章法、名物训诂等许多具体问题,为《诗经》达诂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扬之水近年基于"名物新证"的《诗经》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由《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两部著作,可以看出扬之水研究中继承的前人观点主要为"《诗经》反映社会背景""《国风》非出于民间"及"《诗经》内容与周代礼制息息相关"三点。在研究方法上,扬之水采用考古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但也并未忽视文学性考察,这是其研究长处所在,而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则与过于零散琐碎、不成系统等"名物新证"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诗经胡传》是明代《诗》学著作中 ,用功较勤的一部 ,海内甚少传本。此书具有集明代《诗经》研究大成之意味 ,故经学之研究与文学之研究双轨并驱。无论在经文勘正上 ,还是在文字训诂、名物考证、诗旨探讨、文学分析上 ,都取得了他人不可替代的成绩 ,对《诗》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是唐宋时期尊重诗骚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诗经》全部作品都“近于人情”的新见,由此初步发现了《诗经》审美价值之主体所在;他对“兴”的手法作了深层揭示.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他还超越比兴说的范围,总结了《诗经》的某些剖作经验;他在总体上强调学习和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同时,东坡论诗学传统也有其负面,本文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是唐宋时期尊重诗骚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诗经》全部作品都“近于人情”的新见,由此初步发现了《诗经》审美价值之主体所在;他对“兴”的手法作了深层揭示,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他还超越比兴说的范围,总结了《诗经》的某些创作经验;他在总体上强调学习和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同时,东坡论诗学传统也有其负面,本文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20.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周代先民伦理生活艺术而真实的记录,蕴涵了时人对"德"观念较为原始的思考。从后妃之德、君臣之德、夫妇之德、兄弟之德等方面探讨《诗经》"德"观念之具体体现;并讨论《诗经》"德"观念的表现方式,即比兴手法和文学意象;通过"德"观念的把握,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