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实践中的"无人"现象,使得传统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而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理解学生为起点,以尊重学生为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依归,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张红安 《教育探索》2007,(11):65-66
多伦多大学德育组织体制以学生服务中心为存在和运行方式,而中国高校德育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为主阵地,实行机构分开设置,多种方式运行的组织体制.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大趋势下,中国高校德育组织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教学质量,而德育的构建完善了教学环节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将"育人"与"育才"放在同等的高度和地位,全面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拓宽大学生的德育的途径,积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和优化大学校园的德育环境,努力实现高校的德育的立体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南汇中学创建于1927年,现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寄宿制高中。今年是该校建校85周年,该校秉承"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会学习、能发展,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育人目标,以"立足浦东,提升内涵,发展特色,再铸辉煌"为工作目标,进行了德育、课程、教学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德育——构建高中学生序列化德育体系,该校以德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课程——建设了以"天地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追求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脱离"真实"的道德需求,追求绝对的客观知识,脱离学生的"本真"生活,规训和控制生命个体,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以道德认知为评价标准,影响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等诸种弊端.通过对这种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来透视高校德育中生命意识的遮蔽与缺失.在明乎困境的基础上,呼唤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实现高校德育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两课"或开设的其它德育课程,而且包括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对课程组织的划分,高校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片面的强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课程内容也过于窄化、抽象,缺乏情境性和层次性等等,使高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面临困境。以科学发展观为德育建设的统领思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回归生活",切实关注、关心学生的个体存在,以正确的理念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德育话语权是高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话语模式,对传统的"垄断话语"与"教条话语"的高校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由此带来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话语的冲突,并弱化了话语的实践性与有效性。为重塑高校德育工作话语权,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学生话语表达机制,开拓网络德育工作,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话语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实效低迷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因其在高校中居于首要、核心和保障地位,对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高校德育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适应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要求,增强创新性,才能提高实效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为培养"四有"人才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德育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人本德育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就要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取向,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价值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德育内容,把尊重学生主体性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实践教学作为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其采用是否恰当对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德育方法选择以和谐为核心理念既是对传统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的必要条件。以和谐理念为支撑选择符合现在高校德育特点的方法,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需要”为视角构建高校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育需要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德育需要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以德育需要为基础,建立包括德育对象、德育认知、需要培养、情感因素、德育接受、德育实践、德育选择、德育环境、德育境界及德育评价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化高校德育机制,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环境与对象、内容、理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充实德育内容。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应更加注重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8.
高校探索实施"德育小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高校,探索实施"德育小导师制",充分利用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既适应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抓住了大学生德育的关键期,又弥补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些不足,是当前我国高校充分挖掘学生德育资源,促进德育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由微博和微信定义的微时代重构了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发生的境域。微时代下师生本真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非同质化的"微"教育,合手段与合目的时代要求,导引出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历史必然性。为把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进驻微博和微信,改变"失语"状态,生产"微语";实现"微言"与"大义"的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尾"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达到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最高级,实现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高校德育普遍与大学生缤纷多彩、复杂多样的需要脱节,导致高校德育事倍功半的结局。本文从考察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点出发,在大学生需求基础上全面审视高校德育误区,以德育接受心理为问题解决路径,提出高校德育要有人文关怀、坚持主导性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现实选择、引领学生体悟德育情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