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2.
记者要善于从当前政治生活与各种社会现象中,挑选最有意义最新鲜的事物进行报道,写新闻需要这样,写通讯也不例外。新闻要做到这样比较容易,因为能够构成为一条新闻的事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间性。通讯由于大多是一种综合性的报道,特别是写一篇历史性的通讯,更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料。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组织材料,特别是如何应用旧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报纸编辑部感到缺稿,可同时又积压了大批稿件用不出去。这固然同来稿质量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供求失调。报纸,又称新闻纸。不言而喻,报纸最需要的是新闻。可是,不少记者,包括通讯页,写新闻消息少,写通讯多。而且在通讯中,又以写人物、名胜、物产的为最多。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写作形式,报纸上不能没有通讯。但通讯的篇幅大都长于消息。报纸上登的通讯过多,必然会影响到消息的数量。因此,编辑部不能不注意通讯的发稿量。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5.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6.
在抓新闻上,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爱跑新闻发布会,爱抓大事要事,抓政治新闻;有的人爱“找领导,听汇报”,从领导的意图中找新闻;有的爱抓经济新闻,工作新闻等。上述这些是必要的,作为记者是应该抓好的,但是作为以写新闻为主的记者来说,应该把抓新闻始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8.
"棉花团"与"铁板块"张爱军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勋交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l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份。l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  相似文献   

9.
作为记者,在写通讯报道时应该不应该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今天看来,已不需过多讨论——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经过记者采写,通过新闻载体到达读者或听众那里。记者作为新闻的中转站,其思想、观点、倾向、爱憎,必然会渗透到所写的文章中去。而如何在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同时,将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即感情色彩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这才是写通讯报道中应该研究的问题。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说得好,在采写报道时:“我不把自己当作毫无感情的录  相似文献   

10.
侦查通讯是法制新闻独有的重型武器。记者爱写,读者爱看,具有广阔的前途。但要写好侦查通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写侦查通讯的记者,既要了解侦查的法律程序和侦查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写好侦查通讯。为读者提供严肃生动的精神食粮?结合自己长期的采写实践,试作初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2.
记者工作不太活跃。记者大部分是定点的。定点有定点的好处。满天飞的自由记者太少。满天飞可以上下左右地谈论、比较,此地和彼地比较,现在和历史比较,夹叙夹议,写一些这样的通讯。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通讯,没有这样的记者。世界上著名的记者都有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视野非常开阔,写文章有叙述,有议论,有文采,能够纵横拌阖。他们写的东西读者爱看。我们的思路比较狭窄,很少能够把问题沟通起来考虑。记者要写些新鲜的,人们不清楚的东西,广大读者都不大清楚的东西。我们评论性的新闻很难每天有,每天有当然很好。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隐去真实姓名而用笔名。记者写新闻用笔名本无可厚非。但若运用不慎重或不规范,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记者通过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经过构思写作成篇,署上自己的名字包括笔名,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承担着相…  相似文献   

14.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5.
呼东荣 《新闻知识》2013,(1):111+92
美国一著名新闻学者说:"导语是记者展示自己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在写作导语时没有表现出水平,那他就是没水平。"在消息写作实践中,许多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具体写起来不重视或者说重视得不够。笔者就自己荣获陕西新闻奖的几件消息的导语写作予以分析,期望能对爱好消息写作  相似文献   

16.
写下这个题目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更没有什么“讲究”的,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而且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让记者同仁们引起重视。 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记者写新闻用笔名已习以为常了。这是因为以写社会新闻为主,尤其是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常隐去  相似文献   

17.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的使命、责任和义务。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记者适当地采写一些批评报道,对于抨击时弊、伸张正义、激浊扬清,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四家竟有三家不灵通》(刊于《河南日报》2004年9月8日第7版)就是记者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好文章。那么,这篇通讯是从哪些方面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呢?心装政策,耳听民声写好新闻批评稿,前提之一就是记者要能抓住党和政府重视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又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换句话说,记者要心中装有国家政策,耳朵能听到群众的呼声。这样写出来…  相似文献   

18.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20.
记者都是写新闻的。可是,有些人善于巧妙地利用旧闻写新闻。不少记者对自己几年前、几十年前发表过的旧闻进行再采访,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为旧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新闻有了更深厚广博的内涵,读起来别有韵味。利用旧闻写新闻的,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刊物各种新闻媒介,体裁上有消息、通讯、述评、文章、札记以及照片、影象等各种新闻手段,运用得相当广泛。利用旧闻写新闻,都是正面报道,反映成就的。这种由记者直接出面,写自己笔下的旧闻如今有了什么新变化,比那种以局外人的口气,客观地叙述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