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在构建环境规制对两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2004-2011年中国工业3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长短期促进效应,但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2)环境规制对技术转化能力的长期促进效应大于技术开发能力,但不同行业的阶段异质性效应明显;(3)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修正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4)部分行业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出现了长短期不一致的情况。最后,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促进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2005—2016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相对错配指数以及农业科技产出缺口,比较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显示,(1)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系数不同,即农业科技资源相对错配程度不同;(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超过50%的农业科技产出缺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是农业科技产出缺口的主要原因;(3)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对农业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大于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战略性作用,但制造业资源错配却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明显纠正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并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区域异质性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存在明显的纠正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制造业资源错配仍存在显著的纠正作用;中介效应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来纠正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但互联网发展却不利于出口扩张,并且出口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了“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尤其为利用互联网来纠正制造业资源错配提供了可行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强调自主研发创新的技术减排固然重要,但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通过绿色技术转移(GTT)纠偏R&D要素配置扭曲以实现效率减排,可能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资源错配理论,剖析并检验R&D要素配置扭曲对碳排放的影响及GTT的纠偏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的R&D人员与资金均存在配置扭曲现象,且人员错配程度高于资金;(2)R&D要素配置扭曲显著加剧了碳排放,资金错配的碳排放影响更大;(3)GTT对R&D要素配置扭曲所致的碳排放,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与纠偏作用;(4)GTT “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水平,都可影响R&D要素配置扭曲与碳排放间的非线性门槛效应,目前长三角已可通过GTT数量增加的纠偏路径实现碳减排,而在质量提升方面的纠偏效能仅能对碳减排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因此盘活存量技术、促进城际GTT的“增量提质”,充分发挥其对R&D要素配置的纠偏效能,是突破资源约束,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务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8年中国233个城市的绿色发明专利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发现,低碳城市建设通过增加科技人才和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3)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在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未能实现有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科技支出、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密度四种城市特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创新创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抓手。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畅通要素流动,抑制资源错配,推动区域创新创业;(3)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南方城市、一般级别城市和较低水平创新创业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更强劲的推动作用,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南北方城市创新创业造成的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改善能源要素错配对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加入能源因子的扩展C-D函数计算了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运用熵权—TOPSIS二元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接着通过基准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要素错配之间线性与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最能够改善区域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2)在门槛约束条件下,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呈现显著的单一门槛特征,即在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能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3)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在空间上均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在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的同时,对周围地区能源要素错配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时不但要因地制宜,还...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9-2017年农业科学院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Hsieh and klenow建立的资源错配模型测算出农业科技资源总错配指数。基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视角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25个省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虽有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双门槛效应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显著受限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3)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门槛区间内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团队学习行为视角出发,探索团队认同情境下知识型团队异质性特质及其交互效应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构建异质性特质、团队学习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的概念模型。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71个知识型团队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异质性特质对团队创造力影响不同,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有着正向影响,价值观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有着负向影响;基于两者交互作用的异质性竞争负向影响团队创造力;(2)两种异质性特质通过团队学习行为提升团队创造力;(3)团队认同在两种异质性特质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源错配一直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全国249个城市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程度进行衡量,构建空间模型以及半参数空间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和资源错配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数字经济与资源错配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资源错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影响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资源错配程度,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在资本错配方面,影响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大于中部,在劳动力错配方面,影响程度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巩固金融深化程度、提高就业活跃度的方式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改善资本错配,但改善效果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小,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劳动力错配系数之间存在波浪形关系,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整体上会加剧劳动力错配,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够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统一框架下构建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关系的两阶段数理模型,并基于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负二项面板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且考察了所有制及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1)债权融资及债股比通过研发投入抑制了创新产出,表现出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高技术企业更不善于利用债权融资进行创新;(2)股权融资对高质量创新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3)国企和民企分别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产出,但在高技术企业中存在一定局限性;(4)信息技术能够缓解债权融资对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并且强化股权融资对高质量创新的促进作用。这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构建数字金融通过劳动力池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劳动力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将北京大学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相匹配,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并且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这三个子指标也都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果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强、在中西部地区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这也证实了数字金融的普惠功能。  相似文献   

16.
闫华飞  杨美  肖静 《软科学》2023,(3):53-58+72
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采集了2008—2018年我国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并将其划分为处理组、对照组两个组别,运用双重差分、中介效应等检验方法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对非实质性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实质性技术创新;(3)示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改善创新环境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在示范城市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资源科学》2023,(5):1059-1073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摩擦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突出的金融机制障碍,数字金融的技术优势为有效缓解金融摩擦提供了基础。本文基于修正的BGG模型论证了数字金融发展、金融摩擦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并利用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的民营企业数据,检验数字金融作用于不同类型金融摩擦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具有减缓金融摩擦促进民营企业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其中数字支付和数字信贷的作用尤为显著;(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降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资本错配类和融资成本约束类金融摩擦,但对于融资可得性类金融摩擦不具有缓解作用;(3)数字金融可以靶向校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中的“领域错配”“阶段错配”和“地区错配”,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规模较小和治理制度完善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数字金融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为有效化解金融摩擦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新兴数字技术耦合而成,又进一步赋能金融及实体经济的新产物,在激励企业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Python主题爬虫技术通过百度新闻关键词频构建的地区金融科技指标,以金融错配为切入视角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创新可持续性,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修正金融错配问题来提升企业创新可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科技在技术密集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中,缓解金融错配进而激励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薪酬分配制度是如何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来影响企业经济增长的,从薪酬分配角度出发,考虑企业员工的异质性、部门异质性及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复杂自适应系统建模方法,构建了基于薪酬分配的企业增长复杂系统仿真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态度激励与绩效激励两个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发现:(1)在两种激励机制中,社会偏好越大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表现较优;(2)绩效激励对社会偏好较弱的员工的激励程度远大于社会偏好较优的员工;(3)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设定相应的部门贡献系数;(4)态度激励是一个保护弱者的激励机制,更适应于公共服务事业。该模型研究为薪酬分配体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