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对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构建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各省在考察期内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且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整体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增长幅度相当小,生态环境水平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并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省份在全时间段内的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均表现为扩张式,追赶省份与模仿省份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差距逐步缩小,但生态环境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ROXY指数分析法,并利用该方法对1994-2004年间中国省级区域制造业发展态势进行测算,指出这期间大多数省份制造业处于加速扩张的发展态势,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态势相似,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因为制造业向东部地区加速集聚而减缓。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在动力机制、评判标准和研究视角上的不足,为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阐释包括内在动力(创新动力和改革动力)和外在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及三大区域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30个省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水平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为此,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李  臧日宏  田国英 《软科学》2011,25(3):84-87
借助空间集聚指数、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对2003~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集聚状况差异明显。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且明显上升,而原材料密集型和原材料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且下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绩效呈两极分化特征,中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闫超栋  马静 《软科学》2017,(7):44-49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大;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发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础和前提。在界定工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彭中文  黄研 《软科学》2011,25(5):57-60
首先采用Ellison-Glaeser空间集聚指数计算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然后对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FDI和出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促使该产业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弱,而国有企业份额对其空间集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里  罗能生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36-1844
 采用Ellison和Glaeser设计的产业内集聚水平系数对1986-2006年中国制造业两位数20个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动态测算,并分别从制造业整体、分行业及其地域分布三个层面对计算结果统计,分析演变趋势。研究结论更进一步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呈显著的U型变化趋势,且正处于中度向高度集聚水平迈进阶段;集聚的主导行业已由资源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在地域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集聚行业亦有明显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有向东部地区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向中西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在极化区域内通过集聚的路径依赖与累积循环机制,影响地区差距的演变.尽管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强强集聚区产生了正向增长极效应,但这不足以短期内完全打破两极化发展的分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虑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发现服务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日益强化并可能成长为主导因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缩小地区差距,应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三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同时,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强势产业,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产业地理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Fmn系数等,以宁波市下辖的11个区县为例,考祭其制造业在1998-2009年间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宁波制造业产业的集聚度总体上属于上升趋势,但是其中有向下的波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产业的集聚度变化差异较大,集聚水平不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区位熵理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苏、沪、浙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分别进行计算,并测算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数据表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苏浙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水平略逊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苏、沪、浙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随年份增加大致呈递增趋势,说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即制造业的选址倾向于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绿色金融资源被投入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进而从全国、省际和区域层面对二者进行了静态比较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均较低,但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而部分省份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无论是在静态水平还是在动态演进上都表现出不协调的特征,即从静态来看,呈现高水平-低效率和低水平-高效率的分布特征。从动态变动趋势看,部分省域和地区则表现出水平上升-效率下降的态势。目前部分省市和地区只顾一味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却未能有效利用这些金融资源,而有些省份和区域则表现为绿色金融资源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