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基层搞文书工作,因工作关系,养成了业余写作的习惯。隔三见五,有“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大伙都叫我“豆腐块”。可我觉得,作为业余爱好,我喜欢做“豆腐”生意。翻阅剪贴本上那一篇又一篇小文章,我的“经营”状况便一览无余。那大块的、小块的、条型的、句型的。不就是“豆腐块”、“豆腐条”、“豆腐丝”、“豆腐片”吗?这品种花样还真不少呢;再看看,人民日报一个“豆腐条”10元,中国青年报一个“豆腐片”5元,陕西工人报一个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9,(1)
人称写杂文、言论之类小文章是制作“豆腐块”,我常写点这号东西,便是“豆腐匠”了。在“出售”“豆腐块”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是稿件丢失。“豆腐块”虽小,但都是搜肠刮肚、挑灯熬夜制作出来的心血产品,投进邮筒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寄到,然后才是期待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3.
下连队采访,熟悉的战友总爱问,怎么见你光登些“豆腐块”,什么时候读读你的“大块头”?对此,我总是报之以笑说,不要小瞧“豆腐块”,文贵在精不在长,写好“豆腐块”也能成“大器。”其实,我也有过不把“豆腐块”放在眼里,只盯着那千字的通讯,结果半年没上一篇稿的经历。随着稿件屡见报端,就觉得写作水平提高了,该写写千字的通讯了,就不把那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放在眼里,于是洋洋洒洒千言的通讯、特写不断出手。然而,寄出后却杳无音信,整整半年没上一篇稿。正在我苦闷之际,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干事看了我的底稿说:“…  相似文献   

4.
有人将短文章戏称为“豆腐块”,其实,“豆腐块”和长文章一样,也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们的尊重。1996年5月29日,我采写的一篇《两眼井相距3米 一眼水苦 一眼水甜》的新闻被河南日报一版《各地珍闻》专栏采用。这篇300字的稿件介绍了鹤壁市郊区庞村镇金山寺山门外两眼奇特的水井.两水井相距仅3米,一眼井水甜如甘露,另一眼却苦如黄连。稿件发表后,豫北乃至全国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庞村镇政府对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要为记者请功,被婉言谢绝。 “豆腐块”文章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可发挥大作用。2000年1月1…  相似文献   

5.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新闻作品时,曾有不少人为“豆腐块”和“火柴盒”鸣不平。如今虽然短文章有了一席地,但还时常遭到冷遇。去年以来,在新闻职称评定工作中,我发现一些编辑,记者们选出的代表作中,“豆腐块”、“火柴盒”极为少见,有  相似文献   

7.
我与《报刊之友》是1995年结识的,那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先是从一篇“豆腐块儿”发轫,以后常常有大于“豆腐块儿”的东西被她接纳。我们之间便悄然无声地彼此贴近,到了今天可以用时髦的话说是“零距离”了。这就是缘分,并在缘分中注入了情分。缘分、情分,均是以情感层面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心理投缘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有的报道员羞于写“豆腐块”“火柴盒”,我却不以为然。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从“豆腐块”开始的。1993年底,我所在部队医院为解决驻地近视眼患者就医的困难,高薪聘请了俄罗斯眼科女专家来医院开展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开始两个月,应诊患者寥寥无几。后来院长让我这个“小秀才”写篇报道宣传一下。我就写了一则不足百字的快讯,谁知在驻地《潍坊日报》发表后,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既解决了近视患者的求医困难,又增加了医院的经济创收。“豆腐块”、“火柴盒”篇幅虽小,作用却不小。从事新闻工作一年多来,我体会到写“豆腐块”…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通讯员,谁不喜欢自己的长篇能在报刊电台头条采用,并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这种心愿是情理之中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讯员的理论素养、写作水平、报道范围毕竟有高低、大小之分,强求自己非写长篇不可,就有点苛刻,一般难以成功。不如写“豆腐块”文章来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我就是写“豆腐块”文章的通讯员。几乎每年在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发表“豆腐块”近百篇,就连多次获奖的作品也都是在200—500字之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近两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豆腐块”。有人劝我,写点大的吧,老写“豆腐块”没劲。我也想与“豆腐块”告别,可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请帮助我!81246部队张献根张献根同志:写作如同吃饭,久吃一种东西,难免想换换口味。你想从“豆腐块”中走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基层业余报道员,是否非要急于与“豆腐块”告别呢阳得冷静作点分析。一般来说,生活在基层的报道几由于接触的部队范围有限,不大可能经常遇到重大新闻线索,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只宜写成一事一报的“豆腐块”,如果你…  相似文献   

11.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这个人特“怪”。少年伙伴跨马走四方时我成了“教书匠”,改革开放经商热时我握笔进了军营,当年军校同学宫升街长时,我却又进了政治学院。对,是怪,怪就怪在我喜欢的这支笔上。入伍十多年,尽管我这人脑策智拙,还是咬牙握紧自己喜欢的这支笔,训练累了,背几句自己喜欢的诗词;饭后路上,观察一件引人注目的趣事;晚就寝前,读几页指导写作的书籍;节假日里,随记下所思所感。每每身边发生一些让人心动的“新闻”,就展箴提笔陶醉于静静的氛围中,是否变成铅字就随编辑大入的心意了。日子一天天滑过,“萝卜条”“豆腐…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4.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5.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同志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全国发行的对开大报尚且要多点“豆腐块”,更何况四开、八开乃至十六开的企业报。现在展开各地企业报,也常见一些令人乏味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只“笨鸟”杨树森【射阳】在编辑之余,我的文章渐渐多起来,差不多天天见到样刊,天天见到稿费,不少人都羡慕我“文思敏捷”。其实,我很迟钝,是一只“笨鸟”,小时候就有“杨大呆子”的浑名。人“呆”而文章多,岂不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没有。因为那股“呆”...  相似文献   

18.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19.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20.
我搞业余报道一年多,发表的稿件有50多篇,它们大多都是些“豆腐块”,长的不足1000字,短的仅有100来字。因此,身边的战友常取笑我“长不大”。但我却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豆腐块”就好比是基石,没有它,就不可能耸起摩天大楼。 “豆腐块”虽小,但要把它真正写得短小精悍、活泼有趣,也并不容易。因为一篇好的“豆腐块”所起的作用有时并不比一篇长篇通讯差。记得去年11月份,我把驻地一位初二学生不幸父母双亡而不得不辍学回家捡垃圾谋生的事写成92个字的小消息,发表在驻地市报上后,引起了社会共鸣,数百名读者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