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大怪才”余杰在其第一部著作《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版)里写过一篇“我来剥钱穆的皮”的文章,对国学大师钱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缺席审判,行文老辣,帽子一顶接一顶,且有“奴才”等漫骂之称谓,让人觉得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罪大恶极,已成 “牛鬼蛇神”也,非批不可。  相似文献   

2.
一件旧闻的联想周维强钱穆如今已享有“国学大师”的美誉。他的著作如《国史大纲》、《庄子纂笺》、《先秦诸子系年》等,不袭陈因,每多新意,但也有强词夺理的地方。30年代初,钱穆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上去史时,他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出道才不久。其时,钱玄同已经是国立...  相似文献   

3.
是先有编辑还是先有书,恐怕是一个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说不清楚的问题。这不去说。编辑和书倒是天生有必然的关联,不仅仅是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要制作书、从如下旧事里我们或许可以觅得一些启示的。 书目之争 1923年初,胡适曾给青年开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初有190种书目,曾引起轩然大波。后精简为39种。而在此前的1920年后,开风气之先的胡适也曾拟有一个大致类似的书目叫做《中学国故丛书目录》。不过影响并不太大。 梁启超就很不以为然,也应《清华周刊》之约拟了一个书目(26种),并写了《评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和《治国学杂话》两文,其中指出:“胡君这个书目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它文不对题。”又说:“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书目》,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但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章太炎1924年在《华国月刊》上也开列了一个《中学国文书目录》计39种,自然他侧重的国学是以经学为主的。  相似文献   

4.
补白     
毛泽东改题目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三个曲子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中连续播出,引起轰动,传诵一时,尤其是诗词爱好者无不为之倾倒。原先,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赵朴初写《尼哭尼》是讽刺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后来赵朴初又陆续写了《尼又哭尼》和《尼自哭》。这三个曲子在《人民日报》发表前,经毛泽东将原来的三个题目分别改成《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又添上了一个总题目《某公三哭》。(辑)读书和背诵历史学家钱穆1981年写给他孙女的一封信中,谈到读书和背诵等…  相似文献   

5.
在岁终年末之时,在适宜读史与读哲思性散文的临冬时节,正好读到了与情景与心绪都相吻合的钱穆的《湖上闲思录》,这是爱书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遇;这似乎是上苍的特意恩赐,不亦乐乎。 《湖上闲思录》是钱穆于40年代任教无锡江南大学时写就的随笔集。当时,钱穆“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便时时徜徉于太湖的山光水色间,抱读《庄子》,时有闲思遐想,每于夜灯坐对,随笔抒写而成卷帙。全书都是有关哲学、人生、中外历史文化思辨的随笔短章,文思多有洞见,文笔空灵幽邃。全书并未提及太湖一个字,读者却可于…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钱穆的史学思想中有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钱穆在其代表性著作《国史大纲》的第一页就对阅读本书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1]钱穆认为一个普通的国民  相似文献   

7.
元旦之后同穆虹一起吃饭,穆虹说《广告人》杂志的名人写名人栏目要写邓效锋,并说一定要我来写。我一口应下来。但拿起笔来,却有些踌躇,不知如何下笔。原因就在于邓效锋无论人前人后似乎都是"正面形象",总是严肃有余,讲段子也总是有浓厚的工作色彩。这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工作狂人,或者他的趣闻与逸事确实有可能不多,或者有可能只是在我面前隐藏得很深。所以,本文只能白描一下邓效锋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的过往,在于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章服之实》一书中得到了首次披露。  相似文献   

9.
精选与经典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我十几年前在图书馆里借阅过的一本书。岳麓书社版,用纸和版式皆极普通。但钱穆笔底流露的款款深情却让我过目难忘,所以本能地想用报失的办法高价买归私藏,只是实在不忍据此公器而为私有,所以还是还给了图书馆。写这部书时,钱穆已经身历了八十年的风云变换人情冷暖,加上遍读古今书,广交天下俊贤,所以其丰富素材够写一部砖头式回忆录的。但他有意别创视角独到的新体,把沧桑世事浓缩为纸背的亲情与师友情,绚烂之极转归平淡,“忆双亲”固然一往情深,“师友忆”兼及燕大、北大、西南联大及港、台学府的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或"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抗日救国团体,"一二·九"运动时在北京成立,组织遍及全国各地,是全民抗战中一支非常活跃的积极力量。国立四中的民先队是伴随国立陕西中学诞生而成立的。1938年5月,在国立陕西中学开学之时,就有一批中共党员进入该校任教和读书,并秘密建立起中共地下党支部,由学生党员赵琪担任支部书记。不久,从各地转来的"民先"成员40余人在安康香溪洞的龙王庙集  相似文献   

11.
老新闻工作者冯英子同志年已古稀,他学习和工作的劲头,却不减当年。 1932年,他参加了新闻工作。1937年,经范长江同志推荐,担任《大公报》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报界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经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中有人要给他参谋街头,聘他担任《民国日报》主编和《和平日报》经理,他都谢绝了。最后,他毅然去香港,在夏衍主办的《周末》报工作。1953年回上海后,先在《新闻报》后调《新民晚报》工作。他擅长写通讯,也擅长写杂文。前几年,他参加全国记协组织的“长江行”采访活动,写了一系列生动的通讯,汇集出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1,(3):86-87
丰子恺音乐教育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钢琴。此后游学日本时,又学习小提琴。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等学校,所授科目是绘画和音乐。教学之余,他创作了大量面向中小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启蒙读物,如《音乐初阶》《音乐知识十八讲》《音乐入门》《孩子们的音乐》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摘     
乔冠华以时评成名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者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在读者中反响很大。1942年他到重庆以后,受周恩来同志指派,负责《新华日报》的国际评论,兼写社论和专栏文章,差不多是两天一篇评论文章,长达万把字的国际述评,他也总能一气呵成。他说他写国际评论的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搜集材料,二是讲究表现方法,让人看得爱不释手,笔尖常带激情。  相似文献   

14.
潘汉年     
潘汉年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他自幼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四书五经”,后入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和桥彭城中学、武进延陵公学读书。1922年到宜兴县城励进社小学任教,参加进步文学团体《宜兴评论》社的活动,并为该报写稿。1923年,一些诗作和论文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  相似文献   

15.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二月二日星六正月初一日晴翁独健来,以《屠敬山诗》还之。《书丙戌误作甲申诗以正之》(瑞按:先父先书甲申,后改正为丙戌,故有此诗):甲兵方洗后,景运属中兴。下笔腾光彩,丰亨老最能。二月三日星期正月初二日阴飞雪为《刘北川寿诗》,马蒙所代求也,交邮。地走天开后,祥和又报春。搴旗经百战,酌酒拜双亲。象服神仙侣,江村澹宕人。琼筵光倍好,灯试及良辰。二月四日星一正月初三日晴阅杨宾《柳边纪略》四卷,《塞外往来诗》一卷,乙巳、庚午间。船厂设于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尔吴代造船于此,所以征俄罗斯也。而鄞县万季…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2004年,邹元江教授在德国特里尔访学期间,我曾送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德文小书《布莱希特与鲁迅:论"陌生化效果"》.我俩谈天说地,并未多谈布莱希特,话题倒是涉及不少马克思主义和西马问题,可能是客居马克思故乡的缘故吧.我知道他是研究哲学的,而且对戏剧涉猎颇深,不仅在求学期间演过戏、写过剧本,大学任教之后发表了不少戏剧专论.最近拜读他的大作《中西戏剧美学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下称《陌生化》),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莱希特专家.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系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时,习惯于用中国的方式写论文,下笔就说,“我认为……”教授对他说:“我不想知道你怎样看,而是想知道你知道多少别人怎样看。”  相似文献   

18.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初,曾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刘半农,有个小他两级的师弟,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有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常州府中学堂的学风. 有一次考图画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  相似文献   

20.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鲁迅看到秋白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秋白将《铁流》原本的序文翻译出来,鲁迅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