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行政权力随着大学发展和组织演变由学者权力让渡而来,同时承担着政府授权的公共管理职能。它基于大学本身需要和政府授权获得合法性存在。由于大学行政权力承担着大学的公共责任,同时又按照科层制进行大学管理,而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合法和资源供给,因此,大学行政权力从公共责任、科层制、政治合法和资源依赖四个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合法性基础。目前,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存在的问题是逾越了自身合法性的限度,使它回到合理的位置上是"大学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权力理论谱系的分析,重新建构了基于社会契约论和权力让渡理论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主要来源于学术权力、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政党权力)的让渡,这些权力通过政治上的博弈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支配大学组织行政职权体系的构成和运行;而大学行政权力属于衍生权力,它是对这股政治合力的执行.其具体表现为行政职权.  相似文献   

3.
大学组织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对应着族群中内生式的长老统治与外部嵌入式的政治统治,双方之间的权力基础、博弈方式取决于大学历史的长短和外部控制的强弱,进而影响大学的发展态势.借鉴传统族群中长老权力对政治权力的抗衡方式以及传统族群对外部干预的消解途径,大学制衡行政权力泛滥和外部过度干预必须从资源配置权和习俗传统的固化两方面展开.同时,中国大学应当不断引导和发动社会以约束公权力才能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三大权力并存是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特有现象。文章简要分析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内涵,并论述三者是冲突而统一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三者合一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理论上对大学行政权力范畴的认知差异,本文对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进行了解构.研究认为,大学行政权力的价值逻辑在于学术人员(或教师)对“学术本位”回归的诉求.与国外相比,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行政权力不但包含了与职位相联系的制度化了的“行政管理权力”,还将政治权力、政府权力以及部分学术权力内化其中,几种权力在大学内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行政权力生态.大学行政权力的纵向治理边界可界定为学校层面的行政权力制度设计,横向治理边界可表述为学校层面上的相对于学术权力的行政权力的范围.大学治理要秉承“一切基于学术、一切为了学术、一切由学术引导”的动态整体的“学术性行政”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制度受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种不同性质力量的影响,而它们不同的组合又形成不同的权力模式。当今世界存在着四种类型的大学制度权力模式:政治权力主导型、行政权力主导型、学术权力主导型和三种权力博弈型。由于国情不同,这四种权力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大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学科成员的具体行动.但在行政主导的高校权力结构条件下,学科内部成员往往处于边缘化状态,有关学科的诸多政治决策形成过程,也更多地由其他政治权力主导方向和路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科发展能力.从大学文化组织特性出发,本文认为大学的学科权力应归还于学科本身,应赋予学科实体性权力,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8.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是目前我国大学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瓶颈.本文针对大学行政权力凌置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泛化、学术官僚化的情况,在简要分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存在的逻辑基础后,结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最突出的问题,探讨从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行政权力法制化、学术权力制度化三方面的改革来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不平衡状态,以摆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各自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运行机制问题是现代大学制度和高校治理的核心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理解为均衡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基于价值哲学的理论,对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行政权力在高校处于工具价值的地位,学术权力在高校处于目的价值的地位,行政权力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术权力。在行政法视野里,现代大学制度应实行对高校行政权力的程序控制和司法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二级学院(系)为主体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承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对于组织变革而言,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效能提升的前提。大学管理重心的下移使院系治理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分析社会空间关系见长,以"场域"为视角分析基层组织权力结构,可以使其结构化和关系性特征融为一体,也为其内外部权力结构的深入剖析找到依据。根据"场域"理论关于"资本"与"权力"的核心概念,大学院系组织内部的权力类型可划分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经济权力和象征权力。五种权力既各尽其能,又相互制衡,形成以政治权力为导向、学术权力为核心、行政权力为保障、经济权力为杠杆、象征权力为精髓的权力结构图式,为大学院系构建内外部协调发展的权力关系及其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毕宪顺 《教育研究》2005,26(11):32-38
领导与管理概念不同,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也有明显区别。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而非管理体制。正确认识和区分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明晰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科学构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规范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调适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监督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是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校务委员会制、董事会制、教授委员会制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转型与去行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化是我国大学的痼疾,能否去行政化事关我国大学的未来。在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外在表现是行政级别化,但其根子却在于学术对于政治的依附以及行政对于学术的吸纳。我国大学行政化的本质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对于学术权力的压制,官僚文化和行政文化对于学术文化的强制;在行政级别的外壳下,我国大学真正缺失的是大学自治的制度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我国大学的行政化绝非政策的失误,而是政府有意为之和学术场域自我异化的结果。在我国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去行政化首先要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然后再通过制度设计将学术与政治、行政与学术进行合理区分与重构,以抑制大学里的官僚文化与行政文化,张扬学术权力,恢复大学尊严,最终让大学回归大学,学术回归学术。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授们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群体和阶层,通过政府部门和学校内部各种专家委员会以及自己独立的教学科研活动,实现着自己的学术权力。可是,学术界、教育界始终坚持认为,高等学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没有充分的实现途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等学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执行者存在身份同一性或者交叉性,造成了权力分配和实现的路径冲突。当然也不排除行政权力过于强势,但如果学术权力过于强势,后果可能更为严重。最好的路径是修改《高等教育法》,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具体职能、权限以及实现学术权力的程序。同时各高校应当制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学术委员会会议的议事范围、权力实现形式和程序。  相似文献   

14.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职工、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联系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专跨越式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前提和北景下,只有改革目前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充分塑造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行政化源于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高等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与政府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不能依靠政府权力下放实现,只能通过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取得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利之间的平衡。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构建新型董事会,为政治权力找到正确归属地,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现代高校法人制度。目前公办高校法人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依法规范政府与高校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关系,建立现代法律契约或委托代理关系;其次是健全高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确保高校中政治权利、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平衡和制约,为高校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7.
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我国大学组织的三种主要权力形态。本文提出要妥善处理政党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组织多元权力配置模式,以及三权相互制衡的大学治理结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规制体系,形成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8.
Aristotelis Zmas 《Compare》2015,45(5):727-747
The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fer of the Bologna Process (BP) outside Europe, focusing on its ‘external dimension’ and dynamics in global settings. It argues that the BP impacts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activities of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cross-border transparency of qualifications, transnational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interreg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 or scholars. However, the outcomes follow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he BP-model are unclear. As the BP-model makes its way to reg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contexts, it meets existing policy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whose priorities may in fact differ from its postulates. The paper asserts that the non-linear conceptualisation of this model outside Europ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ach region. National visions, economic demands, political will, social objective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cultural traditions, ideological norms and philosophical ideals transform the BP-model as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eac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术权力运行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百所高校各类学术权力机构成员行政背景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学术权力机构成员资格的获得与其拥有中层以上行政职务高度相关;在各类高校中,行政领导在各类学术权力机构中的高比例状况无明显差异,即使是研究型高校的学术权力也并无强势表现。对学术的尊重、维护和保障,是高校行政权力应有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这种责任是高校行政权力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行政权力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包含政治权力系统、行政权力系统和学术权力系统三大权力系统.三种权力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共处共生,相互牵制.本文对高校内部三大权力的共存共生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三种权力的错位与冲突,提出了准确把握三权的内涵,科学界定权力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协调三权关系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重塑大学精神,切实弘扬大学学术权力;建立三权协调运行的耦合机制,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等四项主要措施,以期实现三权共处于高校的统一体中,各自行使相应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