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少年读者》2009,(7):56-57,96
跟德国相邻的是“永久中立国”——瑞士。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永久中立呢?在什么情况下保持中立呢?下面让我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2.
希特勒侵略政策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东方政策即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民族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奠定德意志帝国征服世界的种族基础。希特勒以东方政策为中心做了具体的外交设想并一步步地按照其设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为希特勒东方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种族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希特勒东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治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文化传统 德意志民族给世界奉献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者、大文豪、艺术泰斗和科学巨匠,堪称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文化民族。但是,恰恰在德国也产生了希特勒和纳粹主义。为什么德国文化中会出现这样一个悖论?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德国形成了哪些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纳粹党(又名民社党),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前身是1919年1月建立的“德意志工人党”。1919年9月希特勒加入德意工人党,对其进行改造,将其名称改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同时颁布“二十五点纲领”为其党纲。从该党的党纲、社会成份、代表集团的利益及其前期活动,完全看得出,它是一个属于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党的。可是,自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该党就逐渐转变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方和权势集团利益的政党,也就是说,纳粹党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性质转变的问题。那么,是什…  相似文献   

5.
反犹反共思想的形成和表露早在中学时代,希特勒就是一个激烈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强烈地表现出反犹太人的情绪.他在林嗣中学学习时,历史教员粤波德·波伊契博士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希特勒的反犹情绪无疑最早来自他的老师.正如他少年时代的唯一友人库比席克所说:“当我初次认识阿道夫·希特勒的时候,他的反犹情绪就已经表露出来了……希特勒去维也纳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学术界一般认为:1929-1933年的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德国广大阶层对无所作为的魏玛政党政治失去了信心;希特勒及其政党成功地利用了广大阶层对凡尔赛和约和现状的不满,以蛊惑人心的宣传争得了广大中下层群众的支持,从而使法西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运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希特勒及其政党的支持。我们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德国国防军的中立和支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 德国的国防军是在魏玛共和国初期以帝国时代的军官团为核心,在志愿部队和部分旧军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型军队。 1918年10月,随着协约国军队的进攻更加猛烈和士兵厌战情绪的增长,德意志第二帝国军队瓦解的迹象日益显露,军官团内部就不时考虑建立志愿部队的问题。11月16  相似文献   

7.
仝德荣 《历史学习》2002,(10):18-21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诞生过伟大的思想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曾诞生过伟大的艺术家———贝多芬、歌德、海涅;诞生过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诞生过战争魔王———希特勒。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特别是在“二战  相似文献   

8.
纳粹主义的兴起,人们多用它的“社会主义”对中下层民众的吸引力、欺骗和胁迫手法、权势集团的扶持来解释。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希特勒曾明确地称他的世界观是“民族世界观”。他对党纲中的“社会主义”也作民族主义的解释。而纳粹的“民族主义”,又是大德意志民族极端主义、沙文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等等的混合物。因此在考察纳粹主义兴起的根源时,要重视近代以来德意志民族主义、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点。它们是纳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和肥沃土地。德意志的民族思想和民族特性(volkstum)在…  相似文献   

9.
"巴巴罗萨"     
13世纪时,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有个名叫腓特烈的皇帝,曾妄想通过血腥的战争,来征服整个欧洲。这个腓特烈大帝,有个外号,叫"巴巴罗萨",意思就是"红胡子"。七百多年后,继承了腓特烈的衣钵,而且野心比那个"红胡子"要大得多的希特勒,用"巴巴罗萨"作为代号,制定了又一个侵略计划。  相似文献   

10.
《红蜻蜓》2020,(3):20-21
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联邦宪法,正式规定红底白十字旗为瑞士联邦国旗。这面国旗在1889年曾做过修改,把原来的红底白十字横长方形改为正方形,象征国家在外交上采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瑞士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国旗为正方形的国家,另外一个国旗为正方形的国家是梵蒂冈。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横扫周边七个国家,惟独瑞士安然无恙。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文章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有4个。第一,瑞士是一个中立国;第二,端士政府筹划建立一个一旦德国入侵就能付诸实施的全面的战时经济;第三,瑞士居民以日耳曼人为主,希特勒对自己同胞不忍兵戎相加。第四,瑞士的强大军事实力令德国不敢轻视。尤其是二战开始后,德军四面出击导致腹背受敌,无力重开战火。希特勒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日益临近,瑞士报端不时见到瑞士人对自己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立场提出质疑的文字。 瑞士议会最近开会讨论如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议员们提出各种建议,其中包括举行特别议会会议以示纪念,但是最后都被否决,只决定5月7日在伯尔尼大教堂举行一个宗教仪式。届时联邦  相似文献   

13.
大家已惯于对希特勒纳粹暴政的谴责,但很少有人把纳粹暴政同德国化联系起来研究。纳粹暴政之所以出现在德国,希特勒之所以能在德国掌士叶,且一呼百应,除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外,德国化的特殊性更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希特勒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从德意志历史上寻觅到相应的化渊源,尤其是从德国一些名的知识分子,如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尼采,历史学家特莱奇克、斯宾格勒,甚至音乐家瓦格纳的思想中,我们都隐约听到了纳粹主义的鼓噪。可以说,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就是德意志化糟粕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从事了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听过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观课、议课环节中好多教师会讲到心理辅导课要保持价值观的中立。但对于为什么要价值中立,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立的度如何把握等问题思考得很少。本文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梳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退休时,我曾想过,如果说自己的教育经历有什么值得总结,值得说一说的,那可能莫过于把自己教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希特勒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政治对手,都没有否定过这个事实:到1933年1月,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德意志人,都是支持纳粹党以及它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当时任何其他政治派别的德意志政治家都没有达到或接近过这样高的支持率。当人们注意到纳粹运动的追随者中不仅包括了来自“新”、“老”中间等级的群众,而且也包括了来自其它社会各阶级、阶层、教派的群众时,就不难看出纳粹运动“独裁式大众聚合化运动”的特点。事实上,希特勒要在这个时代里夺取政权,并实现他对内建立法西斯极权独裁统治、对外夺取“生存空间”的目标,不仅…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知道,张伯伦和达拉第是臭名昭彰的慕尼黑协定的签字者,是可耻的慕尼黑阴谋的罪魁祸首,是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希特勒的罪恶活动的直接策划者。但是,不要忘记,就是标榜“和平”“中立”、执行着所谓“不干涉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罗斯福政府,也直接参预了这场阴谋的策划和组织,扮演了同英法帝国主义同样可耻的角色。美英法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积极复活德国军国主义,支持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一手豢养了希特勒这只野兽,纵容和鼓励它向东扩张,而当希特勒积极准备向外侵略时,他们就执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东欧和东南欧各小国的利益,满足希特勒的侵略慾望,千方百计地讨好希特勒。其目的,就是要德国帝国主义充当反苏先锋队,指望挑起一场反苏战  相似文献   

18.
以善克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瑞士宣布保持中立,不介入战事,但是许多犹太人不断地跑到瑞士避难。驻守边境的德军指挥官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总想找机会给瑞士人一点颜色瞧瞧。  相似文献   

19.
在希特勒对人类犯下的全部罪行中,最令人发指的还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办法”。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欧洲有六百万犹太人惨遭希特勒的杀害。战前在德国居住的二十四万犹太人战后只剩一万二千人,而在波兰居住的三百二十五万犹太人,战后只剩十二万。那么希特勒为什么如此迫害犹太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国会曾就美国在国际冲突中是否应保持中立和如何保持中立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激烈的辩论。终因双方实力相当而没有结果。三十年代随者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也迅速增长。国会再次就中立法展开争论。1935年中立法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在随即爆发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美国由于中立法的牵制,对维护和平、制裁侵略都无所作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