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新闻部分失实有理"的声音渐强,特别是去年北京市一中院终审驳回河北晋州某棉织厂对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名誉权侵害的控告,认定商品生产者应容忍社会公众以及媒体对其作出的苛刻批评.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判例,使"宽容新闻失实"获得了法律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4.
我所经历的假新闻赵金:现在,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虚假新闻,在各个媒体和各个记者身边时有发生,因动机的不同,有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之分。"纸馅包子"事件是明显的故意失实行为,而其他一些失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丁柏铨 《新闻记者》2007,(12):100-102
吴强先生的《克服媒体报道简单化倾向——“隐蔽性失实”之我见》(笔者注:刊于《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以下所引吴强先生论述,均见此文。恕不一一说明)一文,就新闻报道如何克服简单化倾向的问题,发表了一些相当不错的见解,对诊疗此疾当是有裨益的。该文还就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对新闻“隐蔽性失实”或日“隐性失实”的研究进行了论析和评判,也颇能给人以启发。然笔者以为。文章作者在与“隐蔽性失实”相关问题上的观点,似乎还存在着可商榷之处。如对“隐蔽性失实”的概念应当如何认识?对媒体上屡屡出现的虚假新闻的现状应当如何估计?对新闻“隐蔽性失实”与媒体报道简单化倾向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把握?现提出一些浅见,以就教于吴强先生,也就教于其他方家。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关系到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要素。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失实新闻仍是广大受众深恶痛绝的。特别是从一些新闻从业者习以为常的写作套路和思维定势中衍生出来的隐性失实,已不同程度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呈现常见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并在人们的不经意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大忌。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考来说,保证新闻的真实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新闻失实特别是部分失实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多侧面的,是不断变动的,采编人员或因作风不深入,或因受客观条  相似文献   

8.
所谓"误导新闻"是指记者依据捕风捉影获取的信息编造出失实新闻,将其见诸媒体,不仅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还对新闻中写及的个人和单位产生负面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当前很多媒体的新闻失实现象仍层出不穷,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带来很多甚至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失实,这里面,既有新闻人对新闻真实性认识不足甚至模糊的因素,也有媒体“把关人”把关不严等原因,认真贯彻新闻必须真实这一理念,纠正新闻失实这一顽疾,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本刊这期专题研讨,意在探讨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希望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研究人员,献计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致命要害。新闻史上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新闻失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可称为"显性失实",即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有一些“隐性失实”新闻在各种媒体上“露脸”,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朱文丰 《新闻界》2003,(4):39-40
美国媒体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套完整而相对科学的媒体运作体系,保持着媒体自身的良性运作,而新闻传播体系中的更正制度正是美国媒体良性运作的制度设计。美国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播沃尔特·克郎凯就曾说:“凡是固定刊登‘更正’新闻栏的报纸,便是最负责的报纸。”对报道失实的更正在今天的美国新闻媒体已成惯例,并在一些大报已经设计成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的失实更正制度。比如长期执报坛牛耳的《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比较典型而突出,它同时有固定的“更正栏”对新闻失实之处予以补正和“编者的话”专栏来订正新闻失实以外…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失实的体制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4,(11):13-16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组织制度,它包括新闻事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内部结构、组织体系、干部制度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体制构成了新闻政策的制定、实施的一个规范性、边界性环境,制约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日常报道活动。新闻传播当然由具体的新闻工作完成,他们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假,但是,新闻工作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不可能不受到新闻体制的影响。有些新闻失实,媒体并无失实行为的主观恶意与客观失误,即此类新闻失实的产生是非媒体过错,而是由媒体无法抗拒的体制性外力引起的。也就是说,根治此类失实新闻的有效方法是进行体制性创新,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具体而言,造成新闻失实的体制性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失实又是新闻界的一大顽症。一则颇具可读性的新闻作品发出之后被证明是失实的,无论媒体还是媒体的编辑,其尴尬与难堪都是可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新闻编采队伍的飞速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虚假失实新闻层出不穷,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金庸去世、陈永洲事件等等,这些虚假失实报道不仅对媒体自身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报道失实的后果一、新闻报道失实,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也是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等同它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了生命的新闻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作为新闻报道人员,无论是把新闻做准、做快,还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必须是真实。可时下,一些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时有出现,且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声誉,而且给新闻报道队伍丢了丑抹了黑。为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下面我主要从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防止新闻失实的方法、避免新闻失实的措施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媒体在灾害新闻的采写报道方面还存在一些缺失,其中主要的是“失声、失言、失实、失范、失伦”.  相似文献   

20.
提起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业内人士多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方面论述。诚然,当今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惨烈,媒体从业者为抢发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失实报道时常见于报端、电视。但对于行政干预较多的中国媒体,行政部门的开明对于减少新闻失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舆论监督。媒体要客观公正,官员也要有点承受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