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梁实秋在抗战前后几次提出的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抗战、文学与政治等关系的言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是怎样在抗战前后的特殊政治环境里,扭曲着自身向上生长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两个审视系统和两种述评结论,原因在于各自秉持"革命斗争"理念或"反共斗争"理念,从而造成各自研究成果在所难免的种种缺陷与偏颇。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是中国捍卫民族生存、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避免人民遭受异族奴役命运的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要求。因此,研究抗战文学应当树立国家主体理念,科学、完整、准确地展示中国抗战文学的伟大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抗战历史的叙写有所调整,民族主义话语重新出场,体现了作家试图与时代、历史对话的努力。作家在一定限度内重新评价社会各阶层包括国民党的抗日行为,强调民族精神而淡化了阶级立场。民族主义话语在抗战叙事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修正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某些偏颇,从而实现了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历史叙事与当代抒情的关联是抗战电影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既赋予了抗战电影作为历史文化实践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又造成了抗战电影的价值困惑与文化矛盾。这种状况既体现为抗战电影与抗战历史的创造性接合,又体现为自我叙述的认同导向与情感性。它们共同表明了在不同情境中抗日战争可以被移交给大众的程度与方式。面对抗战电影实践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以及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与作为电影之对象的抗日战争统合在一起建构的"历史画面",如何使抗战电影在审美、情感、认知等诸多层面作为一种有效地自我言说与朝向世界言说的历史文化实践,需要提请历史意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的洗礼加速了张恨水由旧融新的文学转型。梳理张恨水小说创作之抗战转化的全过程,具体探讨他从思想意识、创作主题到技术手法与体式文本全覆盖式的成功改良,可以发现张恨水通过与新文学家的交流、批评以及自己富有智慧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既要赶上时代,又要面向"赶场",落实文艺大众化实效;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保留传统文化精华,两副重担必须交流;既要正面颂扬抗战,又要揭露不利抗战之种种因素;既要杜绝低级媚俗的趣味主义,又要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容有益的"趣味"的统一。抗战转型使张恨水与新文学家同向平行,实现了创作与读者的沟通、古今中外与雅俗的融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农民支持和参加民族解放战争,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保障农民政治利益的方针政策,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培养教育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状况作出了正确估价,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住和作用,并恳切地指出了他们的弱点与不足,制订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论证了对知识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为知识分子的成长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亲自参与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把安置移民和难民作为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形成了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壮举。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上海抗战化在全国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随着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上海化的发展也相应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左翼革命化向抗战化的转变,抗战化的高涨,“孤岛”时期的化抗争和沦陷时期的化苦斗。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历史。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都在抗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导致两党敌后抗战的结果迥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党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民族革命,在抗战期间,由于客观形式所逼,国共两党都对持久战略有所共识。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战乱局势致使太行山区原本就存在的涉毒行为日益猖獗,毒品更是泛滥成灾。为此,太行抗日根据地政府在依法禁毒的同时,发动民众,群防群治,使毒品在当地基本绝迹,从而保障了民众身体健康,强化了基层动员,维护了根据地军事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的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却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应有尊重,本文拟通过对中国14年抗战历史的回顾来阐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使那些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功绩存有疑义的人们能对这段历史有一个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山西抗日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战略支点的形成,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抗战中期,山西战场的发展和扩大,对坚持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抗战后期,山西战场主动出击,实施反攻,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同时,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不仅有丰富的长征文化,还有散布全州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发生的红色历史事件、纪念地、纪念物以及革命前辈足迹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与开发现状不尽人意。必须客观认识黔东南红色旅游在全国、全省红色旅游格局中的地位,充分认识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建设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体系,搞好“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与成熟旅游景区、线路的结合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并将黎平翘街打造成一个兼具影视拍摄、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