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思潮的互动性指组成文学思潮的现象群在走向思潮整体的过程中被整合的状态。可分为时间性互动与空间性互动。文学思潮是寄寓于多个现象之中的,离开了具体的寄寓现象,我们无法找到、更无法感知文学思潮,其本质是“现象”的。文学思潮的系统性存在着不同的样态,即以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系统性。文学思潮可以在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等方面形成一个个系统,同时,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又可以被整合成一个系统来呈现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系统性的本质,体现为各因素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有必要建构文学思潮学,以规范、支持和驱动文学思潮研究。文学思潮本体论是文学思潮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生成论、形态论、功能论、方法论一起构成文学思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台湾光复后文学思潮紧密相关,是在与以“战斗文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通俗文学思潮互相对话中形成的。它以现代主义为主,兼收并取了其他文学思潮的滋养,具有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理论梳理来探究其在时空维度上的界定,认为1968年不仅是一个界定当代西方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也是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起始之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思潮、新左派与反文化文学思潮、后殖民主义文学思潮、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流行文化文学思潮、生态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实验主义文学思潮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这些文学思潮归根结底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用审美特殊性探寻社会出路、寻找人的生存的新的可能性的文化心声。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左翼相对立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一直没能很好地进行。新时期以来,到90年代以前,逐渐有研究者涉足这个领域,但仍然没能形成很大的气候。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十年。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还有赖于学术界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主要受独特个性气质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制约,郁达夫选择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个性化和民族化的过程。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可以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中国二三十年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流变。  相似文献   

8.
文学思潮特性的研究和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存在状态等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厘清了文学思潮和上述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客观地提炼、归纳、把握文学思潮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文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具体反映,它又能动地影响社会思潮及其变革,包括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变革。语文教育界的人们近些年来很少关注文学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领域的变化与发展,文学界的人们对此多有批评之辞。其实,关注也罢不关注也罢,语文教育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文学思潮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有时是巨大而深远的。本文选择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探讨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变迁对学校语文教育改革的多种影响,旨在说明我国的文学思潮变迁是学校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波斯彼洛夫超越了类型论思潮观,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群体性特征,但他以"共同纲领流派创作论"对文学思潮进行了偏颇的性质定位,仅把文学思潮视为流派的集团创作,既混淆了观念与实践的区别,又抹煞了文学思潮在理论、批评、接受等层面的存在,还以17世纪古典主义为绝对化的文学思潮理想模式,扼杀了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时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丰富性。这种流派思潮等同论的文学思潮观有违文学史事实,乃文学研究"泛思潮化"现象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清末民初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启发与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儿童观的生成,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经历了左翼文艺思想的孕育期、形成期和激进期,并沿着左翼文学思潮开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左翼文学思潮对丁玲创作转变的影响,奠定了丁玲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渐进的进化史观可视为进化论思想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之间的桥梁。当进化论思想介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时,它一方面动摇了传统文学复古的价值根基,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救国思潮,对文学的观念、语言、格局,乃至文学的学科体制等产生了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影响,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影响下走上台湾文坛的曾心仪,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台湾女性书写的新型路线。其作品,或以悲悯情怀描写台湾风尘女子生活,揭示社会阴暗角落;或以自身经验表现社会底层职员命运,锋芒直逼工商界的畸形现象;或以嘲讽笔触抨击崇洋媚外风气,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指向。曾心仪由此带来7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缕曙光。  相似文献   

17.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学的第一代作家,处于传统和现代、破和立之间,他们承受着历史重负,又寻找不到新的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他们对世间普通男女的关注、自身所具有的软弱心理和所受的西方感伤主义学思潮的影响,都从创作主体方面关涉了五四新学的感伤气息。  相似文献   

19.
从"人性张扬"到"世俗关怀",显示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历时性的嬗变轨迹。对其特征描述与深层根源探讨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客观把握近三十年来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面貌,深刻认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对文学思潮样貌及走向的巨大影响、"人性化"思潮对恢复五四传统与文学回归"人学"的意义,以及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潮流所具有的促进艺术民主化、大众化与反文化、粗俗化的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