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从非遗保护视角来看,这不仅再造了地方手工刺绣新的文化生态,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萍  周斌 《档案与建设》2012,(12):40-43
众所周知,"南京云锦"继承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是独特的织造工艺杰作。正如一代云锦大师陈之佛所赞誉的:南京云锦是中国丝织工艺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也是艺术成就的高峰。它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在蜀锦和宋锦已被机器生产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国织锦工艺的"活文物"。  相似文献   

3.
万宝宁 《档案与建设》2018,(5):65-67,46
南京云锦始于孙吴,兴于刘宋,大发展于元,全盛于明清,没落于民国中期.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它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它有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为皇室服务的历史,一直是皇家御用物品,用于度身定织皇室龙袍.尤其是明代南京云锦中的妆花织物,将它的丝织工艺达到最高水平,至今无法超越;且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台湾地区传统戏曲艺师的技艺传承与保护作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对"重要民族艺术师"的遴选、审议、获奖、传承制度,以及"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平面广告是中国设计艺术的主要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在文化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逐渐回归自然、质朴的民间艺术、地域性的民族艺术掀起了中国的"本土文化"热潮。本文对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行业能人值得重视,其个人生活史与特殊社会史需要进行个案研究。张同禄是当今唯一健在的"景泰蓝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传承人,他拥有艺人、商人、传承人的多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相异的身份,既能表达他作为行业能人所具备的行业知识结构,又能体现工匠与工匠、工匠与行业、工匠与社会等多重社会关系网络。从社会角色分析社会资本,应是研究手工行业知识传承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技艺是一种文化遗产,需要从人、事、人与事背后的文化脉络等三个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人"包括手艺人的"做人"与"做权威";"事"包括技艺的"流动"与"交流";"文化脉络"则包括围绕着技艺所生发的信仰与体面社会。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以日本酒手工酿造为代表的技艺的传承场域。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从传统走过现代一直到当代,遵循着完全不同的加工逻辑,而这个加工逻辑变迁背后所深深折射的则是知识加工中的隐形专制逻辑与封闭主义:从知识生产的"个体生命性"到知识生产的"客体消费性"一直到知识生产的"自我周期性",知识加工被紧密地镶嵌在一套严密的社会控制链条之中。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源于兴趣和爱好,属于精雕细琢的手工艺  相似文献   

9.
吴川木偶戏与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种存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在表演、音乐、剧目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同时在行当角色、形制结构、戏台与戏具方面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在当前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趋艰难的情况下,吴川木偶戏的技艺传承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最早出现了城市,那是为神而筑的。在高耸如云的埃兹泰克(Eztec)神坛之下庙堂台阶之下,人是神的奴仆。之后,城为君主和权贵而设计。进入工业革命后,城被机器占领,塞满了汽车和厂房。城市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并不一直是为普通人而筑。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马丘比丘宪章》  相似文献   

11.
王键 《大观周刊》2013,(8):35-35
中国的民阀艺术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题材取决于自然和生产生活,是对大自然生命和人类的劳动的艺术化体现。作为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甩样有着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民间艺术是大众艺术,覆盖面积比较广泛,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纱阁戏人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平遥地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功能经历了消解与重构,呈现出由“俗”艺术向“遗产化”再到“雅化”的功能转向。民间艺术的“雅化”是在其审美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新,为其存续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但需要注意的是,“雅化”背后也面临着民间艺术失其本真性、难以被艺术世界认同以及有悖于非遗传承保护宗旨的“雅俗困境”。因此,非遗保护需要建立超越“雅俗”的突围之路,一方面是构建本土民间艺术美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为民间艺术营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使其自身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原是民间艺术,流行在东北的田间地头,表演者多是农民和小城镇的民间艺人,带有浓烈的地域特性和草根属性。后来,随着赵本山小品的大获成功,二人转艺术渐渐为全国观众所了解。赵本山成名后,极力倡导绿色二人转,连续举办了几届本山杯二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南京云锦继承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是独特的织造工艺的杰作,正如一代云锦大师陈之佛所赞誉的:南京云锦是中国丝织工艺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也是艺术成就的高峰。它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在蜀锦和宋锦已被机器生产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国织锦工艺的活文物。  相似文献   

15.
吕鸿  徐瑞龙 《浙江档案》2008,(10):57-59
龙泉青瓷足我国历史名瓷,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一,始于三国两晋,形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衰落于清朝.现代<龙泉县志·第九编>记载:清初窑场所剩无几.学术界将龙泉窑的烧制历史下限定为清未.根据调查及档案资料分析,民国时期龙泉的制瓷业虽几近颓废,但龙泉青瓷的文化传承却未曾中断,一些有识之七和民间艺人在孜孜追求,研究和秘传技艺,传承着龙泉青瓷的火种,使得龙泉青瓷传统技艺在当今得以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出版广角》2019,(4):42-44
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使传统民间艺术主动回应媒介文化力量的召唤,转型为媒介景观化的民间艺术,演变为文化消费品或审美欣赏的对象。文章重点论述媒介化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转向的历史逻辑以及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建构现代民间艺术审美话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为了满足各个层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造发明出来的加工制作技艺,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更是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机器大生产的当代,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及其传承现状值得我们探究、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风靡,凝结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先民的创造力更是值得被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吕晓珊 《文化遗产》2017,(3):140-148
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产品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后,作为文化消费品在从"自用"转化为"他用"的过程中面临核心技术、艺术形态的异化和审美观念的娱他性发展等问题,因而提出通过设定相应手工艺标准来保护核心技艺和文化本质特性.对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的概念和讨论范围加以界定,并分析其技艺审美形态与文化特性的关系,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标准应以技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容为考量要素.以湖南隆回花瑶挑花为例,依托田野考察和实践资料,梳理花瑶挑花手工艺保护标准的考量要素,尝试拟建花瑶传统挑花手工艺保护标准的试用样本,并指出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鑫  叶玲 《兰台世界》2016,(11):37-38
澄城刺绣是一种集观赏与实用价值于一身的古老民间手工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但现如今这一传统民间技艺面临濒危的困境,急需各级政府和人员加大保护、传承、开发的力度,使其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0.
曾有学者严肃地写过一句话:“吃饭工具的制造难度,表明了使用者的工业化程度”。当然这话说的有些道理:刀叉大多是机器生产的金属制品,而筷子则多半是手工便可制成。 在过去的100年中,刀叉与筷子,分别被视作西方与东方的象征——西方先进的现代工业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农业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