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戏剧具有双重性文学特征,即可作为一种纯文学体裁供读者欣赏(案头剧),又可用于舞台演出给观众看。译者在翻译剧本前必须明确自己的预期目的:是给读者看,还是让观众看。该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完美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外国观众很少有机会能欣赏到用英语演出,并能保留其原有韵味的京剧。本文通过对京剧翻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魏莉莎的英译本《凤还巢》的分析,对京剧英译的方法做一探索,以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3.
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目的语读者,还包括在剧院观看舞台演出的目的语观众,这便是戏剧翻译的双重性。而剧本中极其丰富有特色的且与目的语文化有极大差异的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可表演性与目的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因此,要使目的语观众也获得类似原语观众的感受,译者往往应该从剧本的可表演性出发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和传统做出相应调整。本文基于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和读者反映论,分析了戏剧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戏剧长久以来被视作文学的一个分支,大多数译者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对待戏剧翻译。而戏剧的另一面———剧场性却很少受到译者和翻译批评界的重视。本文作者认为戏剧的双重性———戏剧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文本使得戏剧翻译成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戏剧的舞台呈现特征———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瞬间一次性———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和评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必须考虑语言的动作性,语言的口头性,以及观众的文化期待视阈。  相似文献   

5.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及走势与大陆同期戏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同源分流的历史长达三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交流叠合的趋势.杜云之说:“台湾光复前,我国现代戏剧早已传入.许多台湾的剧人,向往祖国的戏剧活动,采用上海等地传来的剧本,模仿演出,以致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惮忌和迫害.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写下血泪的一章.”抗战胜利后,大陆许多职业剧团纷纷赴台进行公演,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雷雨》、《日出》,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使沉寂多年的台湾戏剧出现复苏的迹象.在赴台演出的剧团中,除上海观众戏剧演出公司、南京国立剧专学校剧团等话剧团体外,还有不少戏曲剧团,如顾正秋、张正芬的“顾剧团”,王振祖的“中国剧团”、张远亭的“正义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的京剧(台称平剧或国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与话剧和台湾本土的歌仔戏一起.共同促使光复后的台湾剧坛一度出现颇为繁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戏曲导演艺术把演员的台词、动作和其他多项舞台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观众感受艺术熏陶。戏曲导演必须在戏曲艺术形式的框架内进行演出风格、情景意境的创新,处理好演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电影《梅兰芳》是由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并于2008年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一生轨迹,包括其对京剧传统剧目的改革,应邀海外演出,抗战时期蓄须罢演等主要事迹。本文试图从电影入手,阐述并分析梅兰芳经典形象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戏曲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  相似文献   

10.
朱明胜 《英语辅导》2008,(1):103-107
剧本中的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翻译,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戏剧翻译的标准不能完全套用其它文学题材的翻译标准。由于戏剧翻译是要将某部戏剧作品从一国舞台搬到另一国舞台上,其目的就是让移入语的观众得到与原文观众同等的反应,所以怎样在翻译中既要保留原作的某些风格又要领略到异域的风味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若诚先生对于戏剧的翻译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的译文口语化、简练和性格化,使得译文非常适合演出,同时也达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戏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与其他文学作品,译者除了忠实于原剧内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戏剧翻译的特殊规律,即不仅供人阅读,更要为演出服务。古典戏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比较评析中外三位译者的《牡丹亭》部分章节的英译,探讨戏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本身有着与生俱来、特色鲜明的艺术性,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舞台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戏剧舞台效果、视听效果、观众的接受性和戏剧文本语言动作性等因素,还应考虑戏剧的语言表述、礼仪文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文化视角下的戏剧翻译路径选择是:扮演好文化协调者角色;提升译者文化素质,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坚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14.
话论转换是戏剧文体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戏剧对白翻译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依据。在话轮转换系统中,话轮构建和话轮分布直接与戏剧对白的结构、衔接等风格特点密切相关,是保证人物语言持续性互动的关键。本文选取英若诚译莎翁名剧《请君入瓮》作为案例,并结合朱生豪和梁实秋译本进行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主要从话论转换位置即连接台词的"榫子"以及话轮中关键词的选择两方面,考察英若诚戏剧翻译中戏剧对白话轮管理的独到之处,探究其集导演、演员和译者于一身的特殊译者身份下适合目的语舞台表演的戏剧翻译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15.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16.
戏剧作为一种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独特文学形式,不仅可作文本供读者阅读,亦能被搬上舞台让观众进行视听欣赏。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可表演性原则认为,戏剧的表演比阅读更为重要,要求译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求以及观众接受的需求。在可表演性原则的视角下比较莎剧《捕风捉影》梁实秋和方平两个中译本,有助于探究戏剧翻译对舞台表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是以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将艺术内容诉诸观众的.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各自有各自对舞台二维平面作艺术处理的方式,也就建构了再现性摹仿与形象性表意两类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中国话剧艺术舶于西方,却发展于东方,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在艺术形式上未能作出重大突破,直至新历史时期,才在对舞台画框内的艺术时空,作出扩大艺术容量的艺术表现的同时,渐次使之衍化为形象表意的.在淡化情节叙事的同时,不注重生活转化的艺术表现.因而,有的主创人员为作哲理性、技巧性的自我实现,将观众置之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必然要遭遇观众的冷漠.  相似文献   

18.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的译者群大多积极活跃在中国戏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影响到他们的翻译行为。受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导演和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中心地位,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手段对舞台说明中的道具和人物表情、动作进行了"超务实"的处理;同时,作为当时新文化先驱,他们积极倡导戏剧的教化功能,因此翻译时在语言和善恶观念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的"务实"。  相似文献   

20.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译语在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具体翻译打好基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栽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