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民族文化传承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这是由教师的文化使命所决定的。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视野下,教师的文化自觉要求教师要正确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正确地认识多元文化,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塑造自己的文化自觉的能力,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文化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必须克服自己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维模式,需要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内因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的语言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语言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关系和各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制定出来的。全国实行通用语言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通用语言制和民族语言双语制相结合的语言制度。文章指出,民族语言平等是我国语言制度的核心。汉族地区不实行“双语制”。反对滥用外语,自觉维护国家的语言制度  相似文献   

3.
提从语言哲学角度考察哈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对哈萨克族儿童语言的影响是拓展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该文主要从语言与存在和语言与思维两个方面探讨民族语言。探索哈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可以达到对中国哈汉两个民族存在特征的认识;探测语言文化与哈汉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方式的关系,可以考查中国哈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思维形式的发展状况对哈萨克族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丰富,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状况濒危,民族语言文化保护迫在眉睫。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具有语言能力的优势,不仅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还掌握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我们应当认识并挖掘少数民族儿童语言能力优势的潜在价值,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切实做好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文化全球化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统一,使多元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差异是由民族的差异造成的 ,不同民族特征带来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翻译中应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注意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类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确立的各民族语言地位平等的政策,对不同语言来说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平等,更不能达到保持语言多样性的目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族群语言面临消亡的危险越来越大,仅仅规定各民族语言地位平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少数族群语言进行特别保护,使不同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平等,以保持文化的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引入”方面的讨论很热烈。引起讨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是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在本民族文化环境熏陶下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观念的成年人,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或曰外语)——汉语过程中,或运用汉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思维习惯,记载着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延续不断的思想意识表现。民族语言既能反映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又能规范本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对现象的解释方法。本文从外语教育的视角,论述外语教育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展示外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各民族语言的发展都与本民族人民的实践密切相联系。人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创造、改进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自然,语言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因为人类思维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共性与个性必然反映到与思维密不可分的语言中来。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背景,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及  相似文献   

14.
论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理论的建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学是通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之所以将语言与文化相联系,是因为语言具有促进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能力。民族语言学、民族文化学和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都是以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为条件的,也可以说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国情学理论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人们的言语行为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要素的制约。民族语言作为文化大系统的一个要素,必然要带有本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只有把语言放在社会和文化的大系统之中进行深入的比照性研究,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语言的内在规律,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功能,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了扎实推进鄂伦春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工作,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学校申请了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鄂伦春民族语言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并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学校以科研课题为引领,结合本地实际,深入调查了鄂伦春民族语言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分析古代汉俄语言接触,以汉语影响俄语为主,主要是汉语向俄语输出一些词汇。语言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受其他地域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经常是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进入到弱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当然这里的强势和弱势主要是指那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实力而言的。在古代,汉族属于强势民族,自然而然中国的语言文化就会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和引进。彰显汉语的语言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语言民族风格,简称民族风格,是某民族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各种特点的综合,即运用民族语言形式所显现的“民族的韵味”(茅盾语)。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从识字或读写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如果从学习角度来说,语言教育几乎是终身教育。民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和继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也就是提高民族素质,从而繁荣民族经济,加速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而语言教育正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民族教育中的语言问题,特别是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教育和使用问题,虽然写进了宪法,但在实施过  相似文献   

20.
覃丽娟 《考试周刊》2007,(18):32-33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