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丁玲以“代替自己给这社会做一个分析”的写作方式,建构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时,表现出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血肉般的内在牵连;并在人类性和现代性所构成的坐标轴上,展演着对于女性自我及其存在的哲学性反思。面对轻盈的理性与沉重的肉身之间与生俱来的动荡和冲突,丁玲写作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丁玲的女性之思、身体之思。  相似文献   

2.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内动力和先决条件,而个人现代性是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特征属性,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晶。个人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概括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法治、协商意识,自由、竞争意识以及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个人现代性相对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应该具有时间先在性,然而个人现代性相对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又不具备逻辑先在性,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其需要教育的唤醒和启蒙。个人现代性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共同走向一条互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内动力和先决条件,而个人现代性是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特征属性,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晶。个人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概括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法治、协商意识,自由、竞争意识以及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个人现代性相对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应该具有时间先在性,然而个人现代性相对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又不具备逻辑先在性,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其需要教育的唤醒和启蒙。个人现代性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共同走向一条互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风险以及规避风险路径等方面。研究中仍存在缺少学科意识、方法论高度、历史的维度以及经验科学的依托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致力于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性困境是当前现代性困境中最值得审视和反思的。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带来人的物化,是人的现代性困境的症结所在。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从宏大叙事向平凡叙事的转换,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是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积极的自我反思,也是我们在现代性人文迷失中实现重新自我定位的唯一途径。过份执着于现实功利目的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使人文教育背离了"成人之学"的存在根基,遭到现代性解构的家庭、社会和大学的人文意象在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我们需要在正确地面向经典(阅读文本和切身体悟)中探求现代性视阈内人文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性别角度出发,力图阐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品格之间依赖与冲突、协调与抵牾的复杂关系,从而勾画出一条从性别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的心灵之维是人文教育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根源.在现代性境遇中人文教育边缘化必然导致受教育者德性缺失、心灵枯竭,从而丧失反思自我、达致美好生活的能力.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心灵逐步被自然科学化与物质化,最终致使教育只能培养“无灵魂的专家”和“无心的享乐人”.因此,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人文教育进行申辩是一项紧迫而又冒险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研究观、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观上。现代性及其教育观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现代性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观也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即走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如果我们发生身份误置,认为当下及未来中国教育应是后现代取向的,那必然是一种出位之思,必然导致我们应持守的发展教育现代性这一主体目标的缺失。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是有史以来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最为犀利、最为彻底的,但它不是从原则上质疑教育现代性,它是站在教育现代性一边来展开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的,它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或理性主义意义上的主体的同时,也建构着一种新型主体。因而它的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气质于我们不仅不是出位之思,反而是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它对于中国教育现代性发展的模型设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对于消解教育的前现代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人的现代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性问题是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突破教育现代性研究困惑的有效路径是进行研究方法论的调适,从人的现代性视角研究教育的现代性具有其合理性。教育现代性研究源于人的现代性,服务于人的现代性的启蒙和提升。人的现代性与教育现代性的互动关联既变革着人的现代性,又言说着教育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本真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运动是在现代性中开展的,受现代性及其技术型专业观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实际上走的是技术型专业化道路。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与建构活动,教育是人文性活动。因为是人文性活动,所以更需要理念,教师职业是理念型职业而不是技术型职业。教育理念选择、重构着教师任教的学科知识,驾驭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育技术只有在本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取得本真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与教师职业知识的灵魂和统帅,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据之一。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应当是理念型专业而不是技术型专业。当下,在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之后,本真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变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究其原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无不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变革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和本土化、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冲突与调适等矛盾,我们应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践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职前教师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对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有较为丰富的思考,但他们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了解带有专业片面性、对多元文化教育认识不全面,缺乏深层的理解和认同,对自身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者的角色认同感不强.为此,应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成立民族文化研究室或展览室等增进加深职前教师对本民族地区文化和本地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还应通过专家讲座、实践体验、反思觉察等方式强化职前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多元文化教育者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自由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颠覆既没有为教育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为正当教育价值的确立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自由主义的本质是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使教育以及善的教育的存在的合法性受到威胁。自由主义不仅已成为挑战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影响教育实践的坚硬立场,而且它所拥有的民间力量也构成了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实践方案。范美忠事件所引发的思考,不仅涉及自由主义在国家政治中的价值取向,也涉及教育应如何面对自由主义的价值挑战。正当教育价值的寻获必须从对自由主义教育价值的批判入手。反思与批判自由主义是当前教育哲学必然的担当。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界存在着把生态文学无限泛化的现象,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状况,需要明晰的厘定和清理。真正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性困境凸显和现代生态学成熟的特定社会历史和知识语境下产生的,并有着特定价值吁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产生是在新时期以后,与中国30多年呈现的"现代性"快速发展的历史语境相呼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20.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哲学界主流思想对现代化的成功持肯定态度时,后现代主义却对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面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传统的教育理论受到了挑战。后现代主义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重新审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考量;对同质教育的合理性批判;对传统课程结构的质疑;对传统教育管理的颠覆。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概念等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仅具有“有限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