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1.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2.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新老教材中的1个经典实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改进方案,从另一个角度寻找到1种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操作性更强、视觉效果更好的氨气喷泉实验新方法.现表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氨气喷泉实验、氨和氯化氢反应、铜与浓硝酸反应三个实验改进为例,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借助化学实验,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改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5.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对于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做了下面的新改进.  相似文献   

6.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罗迎瑞 《考试周刊》2015,(8):136-138
因为化学实验及实验装置设计无不渗透着技术思想和方法,化学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化学实验教具的革新无不运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一套多功能喷泉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氨气、收集氨气、检验氨气性质,而且能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倒吸实验,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该套装置连接简单、控制灵活、简单便捷、无污染、现象明显、耗时短、实用性强,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既适合于教师演示,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实验设计的不足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最美丽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其原理是:挤入烧瓶内的少量水将烧瓶内的氨气大量溶解,使烧瓶内气压骤然降低,作用在烧杯水面上的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瓶内,从而形成喷泉.水中加入酚酞后,喷泉溶液由于溶入了氨气而呈碱性,因而变为红色,使现象更加明显、生动、美观.但是由于玻璃硬质烧瓶形变细微,我们并不能观察到烧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这一本质现象.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手段,是思维过程的基础之一.故实验现象不完善的实验设计,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一、经典"喷泉实验"的成与败经典喷泉实验把氨气的水溶性、与水反应、水溶液的酸碱性等性质融为一体,集约高效,同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气压差带来的美妙景象,现象明显,趣味横生,有利于训练学生透过现象探本质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11.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圆底烧瓶(须干燥),三孔橡皮塞一个,粗玻管(两端开口)一个,弹簧夹个,锥形瓶两个,针筒两个,橡胶管、…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97页[实验4-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8]是氨气的喷泉实验(图1),该喷泉实验操作过程繁琐,药品浪费多,污染严重,不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最后实验往往由于氨气潮湿而不能成功。能否改进并设计出简单易得、操作方便、使用药品少、效果明显且无污染的喷泉实验呢?一、喷泉实验创新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通过氯化氢、氨气性质的学习了解了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实质,同时对喷泉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其他许多问题,例如: (1)喷泉实验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2)成功演示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3)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多大才能形成喷泉? (4)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做喷泉实验? (5)应如何选择喷泉溶液? (6)喷泉的颜色由什么来决定?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条件、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改进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  相似文献   

15.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16.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验,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遇酸碱指示剂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形成简单的喷泉现象。同时氨气也能与某些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和氨基配位化合物。据此实验原理,笔者尝试设计并探究氨与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彩色喷泉的最佳实验条件。一、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附铁夹)、圆底烧瓶(250mL)、分液漏斗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高中化学必修一中,氨气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一个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方式新颖多样。当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时,学生无不充满好奇,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虽然初步明白了喷泉实验的形成过程: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的性质,在短时间内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使外  相似文献   

18.
将"趣味化学实验"引入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灵感的有效途径.围绕高中化学"气体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原有教材实验的基础之上设计优化了"氨气与氯化氢"、"硫化氢与二氧化硫"、"氨气与氯气"、"喷泉实验"四个适合课堂演示的趣味性实验项目,介绍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内容及特色,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氨的喷泉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出现,对实验者和实验装置的要求都较高.该实验从课前的实验准备到课堂的演示操作,包括了氨气的固固加热制备、排气收集和储存、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较多且过程比较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若氨气收集的量不足、集气的圆底烧瓶不干燥或在安装实验装置过程中有氨气逸出等都会对喷泉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喷泉实验过程中,氨气的制备通常是采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备的.  相似文献   

20.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的常见实验,近几年从实验药品、实验装置等方面对此实验的改进层出不穷.在此我们设计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旨在增强此实验的趣味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氨气是有毒气体,此实验最好在通风厨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