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看《十月》     
进入2008年以来,《十月》期期都推出精品。第1期是新发现的汪曾祺的旧作,第2期是叶广芩的《豆汁记》,本期是石舒清的《父亲讲的故事》,这在期刊普遍不号气的今天是相当不易的。石舒清是当今文坛中少数"耐得住"的作家,这几年一直在小说的诗化和故事化之间探索路径。诗化固然隽永,但淡到极处却不能引人。于是,石舒清向小说的根部探寻,从"讲古"中恢复小说的传奇性。这番努力在上期《花城》中的《麻花客》已经见出,而在本篇《父亲讲的故事》中更出效果。小说精短有味,引人入胜,看似笔记小说,而现代小说观念,特别是"纯文学"的叙述意识和语言的锤炼功夫已化入其内。读石舒清这样的小说,让人感到中短篇小说还是有看头的。近年来,海外作家异军突起,此番,旅居加拿大的陈河又献佳作。《西尼罗症》(《人民文学》)以摇曳多姿的笔致将动荡不安的全球化经验渲染开来,颇得小说的"模糊"韵味。新锐作家乔叶和鲁敏也推出了耐心之作。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收获》)将强烈情感和深切体验注入到世俗书写中,缓慢细密中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鲁敏的"离歌》(《钟山》)走的依然是沈从文"边域》的路数,从语言到意境都很干净,虽然依然像学徒的作业,但已圆熟到几乎挑不出毛病。残...  相似文献   

2.
海外文坛     
正富恩特斯短篇小说集《盲人之歌》引进出版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第二部短篇作品集《盲人之歌》首版于1964年,全书由七篇充满魔幻色彩的奇妙故事构成,分别是《两个埃莱娜》《娃娃女王》《命中注定》《旧道德》《生活的代价》《纯洁的心灵》和《捉海蛇》,其中有四篇都曾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每篇故事构思精巧,情节设计充满戏剧性,主人公的命运往往在结尾处陡然逆转,令人始料  相似文献   

3.
壹"一开始我只相信,伟大的是感情,最后我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听到信乐团这首《离歌》的时候,秦贞的右手奉大脑之命正在记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弹歌》一直被视为描写远古人狩猎的歌谣,但这种解释难以成立。《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情形而形成之作品,其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6.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8.
读词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名称繁多的词牌。这些繁多的名称从何而来的呢?在此,我们举一些例子加以介绍。1.来自人名如[念奴娇],念奴,本是唐玄宗时一位著名的歌女。因其才貌,深得玄宗宠幸,“未尝一日离帝之左右”(王灼《碧鸡漫志》)。元稹《连昌宫词》自注也记其善歌事。又如[谢秋娘],是李德裕所悼亡妓谢秋娘之名。  相似文献   

9.
李端《芜城怀古》实为绝句而非律诗,四库馆臣说法有误;《解颐新语》作者为皇甫汸,《明史·艺文志》误载为"皇甫循";《四库全书总目·解颐新语提要》中"黄金费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之作者应为司空曙,而非韩滉或顾况;《解颐新语》原文指"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之作者为李商隐,《提要》云:"今《义山集》中亦无之,不知所据为何本。"经考订,该句诗为孟浩然所作,而非版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8岁孩子的"课外作业"竟然是一首《压力之歌》,众网友在赞扬孩子有才的同时,也为孩子身上的压力感到怜惜。最近,一8岁学生创作的《压力之歌》在网络上蹿红,其率真实意的表达激起网友的同情。我们不必用娱乐主义来消费学生的真情流露,而应该正视学生《压力之歌》所折射的真问题,为学生减轻压力助一臂之力。学生压力过重,大部分来自学业方面。满载着父母的期待,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学生拼命在题  相似文献   

11.
雷牧野 《海外英语》2014,(15):198+20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描绘了两个鲜明对比的世界。通过对诗歌"神圣的意象"和"抽象的人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思想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8,(1):48-58
唐代大曲及其子曲《甘州歌》《八声甘州》自诞生以来,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流变,出现了40多支变体。文章对贺盛唢呐班保留演奏的《甘州歌》及其诸多古曲及其演奏方法作了描述;对《甘州歌》《八声甘州》两支曲子的源头、传承、演变过程作了考证。得出了贺盛唢呐班保存演奏的《甘州歌》是诸多"变体"之"母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为我们贡献出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书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  相似文献   

15.
敖德斯尔和斯琴高娃合著的长篇小说《骑兵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以激情优美的笔调,情趣隽永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哈达巴图、义德尔等多彩多姿的英雄性格,墨彩交融地描绘了草原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草原骑兵之歌。同作者的别具色香的短篇佳作一样,具有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刘天华作于1926年8月。《苦闷之讴》即《苦闷之歌》,其"讴"字是借用了楚调、蜀音、蔡讴等传统腔调的称谓。今所谓"讴歌"作叠字解,讴即歌,歌即讴;作动词解就是唱歌。此曲又名《苦中乐》,说明刘氏在写作之时,虽感到异常的苦闷,但苦闷之中还没有丧失自信心,丧失进取心;还能苦中自乐,苦中找乐。在写作此曲的1926年,对刘天华来说确实是十分地艰难与困苦的。是年,发生了震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冲和居士,别号曲痴子,又号清溪道人,真实姓名不详,杭州人,"选"过《缠头百练》初、二集,"评校"过《禅真后史》且创作过《西厢余韵》套曲,但是,他只是《歌代啸》杂剧之《凡例》的撰写者而不是传为《歌代啸》的作者徐渭,他和《禅真逸史》刊刻、评订(或评校)者夏履先及有"清溪道人"之号的《禅真逸史》的"编次"者瀔水方汝浩也都不是一人。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诸家对《帝子歌》理解的基础上,从"帝子"、"九节菖蒲"及最后两句诗的解读为突破口,并与屈原《九歌》及李贺《湘妃》等进行对读认为,《帝子歌》展示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寄托着李贺的仕宦不遇、人生悲凉之感。  相似文献   

20.
《青春之歌》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自1958年该小说初版本行世至今,戴愉这一角色之于〈青春之歌=》的叙事功能被长久的忽略。笔者以为,戴愉是个没有信仰的叛徒,更是个被隔离的病人。在〈青春之歌》中,这一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本文就以《青春之歌》中的叛徒戴愉为例,从其叛徒和病人双重身份人手,试析这一双重身份所承担的双重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