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一波三折的命运,启示我们思考:一个外域理论为何在中国教育界有如此戏剧般的经历?近三十年来的相关成果从多角度研究了1949年到1957年,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的历史,也总结了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有研究者指出凯洛夫教育学理论贫乏,是工作手册式的教育学,也有论者指出,凯洛夫教育学是斯大林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教育学,并不是苏联真正主流的教育学。但是,凯洛夫教育学提供的简便操作的教学程序,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不能只看到了意识形态的推动作用,而忽视理论本身的合规律性。关于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以及给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凯洛夫、叶西波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教学论流派及以赞科夫、达维多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教学流派是在前苏联的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于不同时期形成的极具影响力的教学论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教学思想既存在差异性,又具继承性,其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凯洛夫家庭作业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洛夫的家庭作业观所强调的是单一知识技能训练的目的观以及独立的作业形式,这种家庭作业观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教育类工具书中大多采用凯洛夫的观点,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所实施的都是凯洛夫所倡导的家庭作业。这种家庭作业观把学生主体客体化、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且凸显独立、漠视合作,已经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家庭作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作业形式也应该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有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近现代世界教育史中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影响,进而与新中国成立后在普通教育中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有密切关联。本文对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以及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中关于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系统知识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学习系统知识与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等四个问题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论述。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对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率团访问我国,期间他到各地参观、访问、讲演,与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教育问题.他的谈话、演讲、撰写的文章涉及当时中苏两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怎样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如何认识儿童教育和课堂教学,怎样看待教师的职业,等等.凯洛夫对这些问题的介绍和阐释,在展示苏联教育发展新进展的同时,也阐述了他本人的教育思想.他的访问与其主编的《教育学》一起,影响了我国教育界,影响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借“批凯”以整人,诬蔑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是“凯洛夫的徒子徒孙”,动辄扣上“复辟”、“回潮”、“凯洛夫阴魂不散”等大帽子,好象凯洛夫《教育  相似文献   

7.
如何界定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理论界见仁见智,争议颇多,但有一点至少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即赫尔巴特、凯洛夫的学说代表传统教学论,杜威、赞可夫的学说代表现代教学论。本文即以他们的学说为例,比较说明两种教学论在人性假设上的异同。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即人的基本道德天性和行动天性,以及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认识。由人性假设可以引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这也是每个教育理论家在建立和发展其教学理论时所必需思考的问题。考察历史上各种教学理论和流派,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种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主要是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由凯洛夫提出的教学五个步骤,至今依然盛行于我们现今的中小学教学中。然而正如斯卡特金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虽已建立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性情感的粮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学习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论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论基本问题是由教学实践根本矛盾决定的教学论的最高范畴,具有根本性、纲领性与中心性。现有教学论涉及的教授与学习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已知与未知的关系都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学生身心上存在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中的未解与确解的关系(理解关系)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之争以"钟王之争"为代表,钟王的学术之争经历了关于知识观、课程改革方向和课程理论基础的三次交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凯洛夫教育学思想?通过对两者的境遇、实践品格、理论品格和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身的课程理论,应立足本国的社会现实,发挥课程共同体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教育学只是普通教育学的简称,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完全是并列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逻辑上的困境,使得“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成为客观的事实,重建完备的教育学是必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凯洛夫《教育学》曲折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其独特的学术旨趣深深地烙上了特定的时代印记。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建国初期的社会历史需要,不仅直接辐射了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教育学探索,对当时国人自编《教育学》的理论架构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而且对当时中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构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实际影响。反思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于推动和深化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显然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科学抑或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教育学史上的经典论题之一。围绕这一论题,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文化语境,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总体上,“科学”指向“知”,追求符合教育事实的规律;“艺术”指向“行”,探寻指导教育实践的规则。因此,两者的对峙实质上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的分野。随着教育学作为统一的知识体的瓦解,“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论题面临着前提性的困境,但又由于其对教育学发展路向的暗示,获得了在现时代的存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性框架下的“科学至上主义”情结,导致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教育现实的利益追求与教育学的生活价值追求正在发生矛盾。教育学本身理论的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是教育学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层层递进式的“引导”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互动式”课堂讨论  相似文献   

20.
“替代父母关系”是范梅南提出的一个教育学概念,也是关于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替代父母关系”的提出,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替代父母关系”的提出、“教师成为‘替代父母’”的条件、“替代父母关系”的特征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