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2.
有老师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其中有一句“光是每星期的改作文,就让我累死了”.我脱口说了句:“谁让你改作文的?”说出这句话,就有点后悔,这下我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来解释这个问题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师很兴奋,他认为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啊,谁规定过语文老师一定要“批作文”“改作文”的?但是,更多的老师会认为这简直大逆不道,如同谋反:学生作文,怎么能不改呢?可是,这么多年的“批改”,有没有进步?为什么学生还是那么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3.
其一,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照理说,这句古诗,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但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诗时,有学生却提出了“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不往西北飞”的问题。虽然我借用了30年代我国古典文学大师陆侃如先生的一则掌故,用“西北有高楼”回答了学生。但这件事却使我联想到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类问题,这不正是一种逆向思维吗?事  相似文献   

4.
春天     
同学们 ,你们认识春天吗 ?有一回 ,我不经意地和妈妈一起去干活。走到半路 ,我很 ,惊奇 ,为什么一下子大自然变化这么快。妈妈说 :“孩子 ,是因为春天来了。”“它是什么时候来的 ?”我问妈妈。她说 :“好几天了。”“那么 ,它为什么不给我们打个招呼 ,让我们也有一个好的准备呢 ?”“它不需要给谁打招呼 ,也不需要谁有个什么准备。”我说 :“它还真怪的呢 !那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的性格如何 ?”妈妈回答说 :“它看不见 ,摸不着 ,谁知它长得怎样 ?不过 ,它的性格很不错的。”我又说 :“那么 ,春天作何用呢 ?”妈妈说 :“农村不是有一句‘一…  相似文献   

5.
未知的精彩     
看到"?"你会想到什么呢?是雪莱的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疑问,还是英语练习簿上一句以"what"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又或者,会无端记起儿时曾学过的一篇叫做《不懂就要问》的课文……可为什么我看到这个简练的符号却想到了有关未来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6.
吴岚 《湖北教育》2007,(5):25-25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不会做……”许多老师这样感叹着;“不知怎的,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许多学生这样困惑着。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慨,学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困惑?有许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策略,让学生  相似文献   

7.
师:大家听我把第一小节朗读一遍。 (师读)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浙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愚先生有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可一句空”,说做学问要耐得住长期寂寞才会有比较好的成绩.这句“文章不可一句空”道出了写作的普遍要求、基本规律,无论写学术论著还是写其他文章,都是空不得的;空了就没有说服力,就起不了作用,读者就不喜欢.这个问题很值得同学们注意,因为我们的作文有时候写得十分空泛,里面没有切实的内容.为什么会把文章写成这样呢?我们以下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只有找准原因才会有恰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外乎这样一种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并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让学生反来复去地写字、组词、造句,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重复;在小学高年级则主要是进行句、段、篇的教学,这种教学基本是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为什么安排这一段 ?这些词、句、段对渲染主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段意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通过“启发式”或“填鸭式”导出每个问题的统一答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种模式是不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呢 ?它对提高学…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11.
一次 ,我教《村居》 ,采用的是“以读代讲 ,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 ,这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 ,也不足为怪 ,草啊 ,莺啊 ,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 ,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 ,问其为什么 ,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诱导他联系旧知 ,于是便有了下面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段 :师 :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 :(异口同声)《咏柳》。师 :(不失时机地)是啊 ,《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2.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江雪》片段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学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要钓鱼去卖。”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  相似文献   

13.
胡思运 《学苑教育》2019,(14):26-27
一、一年级汉字书写指导的现状“字写不好”狭义为“态度不端”。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汉字书写的起步阶段,一年级语文教学,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书写指导和训练上。然而,书写问题还是成为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该提醒的都提醒了,怎么就是写不好呢?”“为什么总是写得不认真呢?”最后,老师们大多会归咎为学生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5.
《沁园春·雪》中有这么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当堂质疑: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语言现象呢?原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 《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一教师这样引导感受: 师: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生:为什么绿色的小草在远处能够看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了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春眠不觉晓”。其意是指每到春天,人常感到困倦、疲乏,一觉睡去不易醒来,即所谓的“春困”。春天原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人为什么反而会困倦思睡呢?  相似文献   

18.
这篇作文很有意思。在读到最后一句之前,你会一直以为作者是在写“我”如何去寻找春天。也许你心中会想:这样的作文太“老土”了吧?可是突然,你读到了最后一句:“今天中午,我就在春姐姐的怀抱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这时,你可能糊涂了:它写的到底是梦,还是真事?再回头看文题,你终于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活动的由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幼儿园买来了一些瓜苗。当小朋友种瓜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会有瓜苗?”“为什么不撒种子?”“瓜苗是怎样来的?”他们还提出了很多有关种子的问题: “种子是怎样来的?”“种子长大了,是怎样结成瓜果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黄豆的种子为什么有个小黑点?”“种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