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士陵(1849-1908年),是吴让之之后另一位体现“平中见奇”创作理念的篆刻大师,其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吴让之的篆刻,是对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强化巩固,主要恪守小篆一路;黄士陵则在赵之谦的影响下,开拓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3.
吴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  相似文献   

6.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将甲骨文入印,与书写不同,其中还有一个印化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遗貌取神,难睹甲骨真趣。要表现甲骨文的神趣,印比书优越,因为二者都是用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古文字学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今天,我们获得了较前人更加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在这样的形势下,甲骨文书法创作越来越为人关注。我念兹在兹多年,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索。常言道,印从书出,这一点不假,从邓石如、吴让之、吴昌  相似文献   

8.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古玺印风在当代篆刻界的走红,实际上是当代印人利用新出土古文字以突破古人的必然结果,在古玺创作繁荣的表象背后,亦见出诸多不容乐观处,如年轻篆刻从艺者浮躁、不耐心,篆刻不究篆法、书意泯灭等。反观印学史,若当代古玺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将在篆刻史上产生重要的史学价值,即开拓一个全新的篆刻创作取法领域,真正突破传统印学“印宗秦汉”独专其关的格局,将来的印学,将不再单提“印宗秦汉”,还有“印宗古玺”。  相似文献   

10.
篆书,相较之隶、草、真、行无疑是最早出现并且具有独立意义地位的一种书体,历经千年的沉寂,清朝成为继秦后又一个篆书兴盛时期。吴让之(1799-1870)作为清中叶继邓石如(1743-1805)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成熟期的篆书笔法和字法进行细致分析,以更深入地欣赏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94-100
篆书在清代的复兴,论者多关注金石学、考据学与文字学对篆书兴盛的推波助澜,少有提及篆刻创新对篆书复兴的客观作用。篆书艺术创新高潮出现在清中晚期,篆刻家们的篆刻创新是功不可没的,篆书的印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篆书的风格创新。作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成功实践者邓石如的篆书,其创新之路无疑是篆刻创新促进篆书艺术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黄牧甫与吴昌硕是晚清印坛的两位优入圣域的巨将,两人虽处同一时代,而印学风格迥异。本文从篆刻艺术的语言及结构形式特点上将黄、吴两位大师的风格及美学特征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刻地分析与比较。并从两人的生性、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创作方法诸方面,对黄牧甫的“静”、“淡”、“雅”与吴昌硕的“纵横”、“拙”、“天趣”风格形成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朝人杨士修在《印母》中提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此即印如其人的观点。沈剑仲的篆刻亦如其人,总体风格取向冲淡、洗练、清雅。他在根植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印风的影响,加上自己对印学的理解和对传统的取舍,逐渐走出了一条劲健、古逸、清秀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陈怀珍女士的这幅篆书,篆法较为流畅娟秀,似有邓石如、吴让之的遗风,作品较好地把握了小篆上紧下松的特点。行书落款的功力虽然有些弱,但位置布置地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在艺术创作时强调“知白守黑”。意思是说在进行篆刻时,既要关注文字在印章表面所留下的印痕(即“黑”的部分),又要关注没有文字处在印章表面所占的空间比例(即“白”的部分),而且篆刻者在创作时更要时刻牢  相似文献   

16.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邓石如从小好学,在祖父与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研习诗文,读书之余亦学其父书法篆刻。邓石如长大后便离乡远游,一生淡泊名利,不攀权贵,以教书、卖字、刻印维持生计,甘于布衣。他曾刻一印“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表明其光明磊落、一身傲骨的志气。  相似文献   

18.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艺坛上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体,熔古铸今,力承传统,推陈出新,开一代海派篆刻艺术新风的印坛泰斗,艺风波及东瀛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20.
段雪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其篆刻艺术在业内享有盛誉,其书法工篆书,婀娜中尽显苍劲之趣,在篆刻创作上宗法秦汉,涉猎诸家,不拘一格,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其篆刻作品布局严谨、气息高古、用刀挺拔,作品风格多样,各具新意,可谓引领了云南篆刻界的印学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