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感"一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一、简要通过"六个"曾几何时,初步阐述与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理由与观点。二、主要通过"‘十大特点’与‘二十性’"(即"历史性与客观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群众性与时代性";"战略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尖锐性与坦诚性";"现实性与指导性";"远见性与启迪性";"逻辑性与哲理性";"文学性与可读性"),深入阐述与全面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原因与理由。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亦是为全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构筑的强大精神砥柱。其提出经历了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由具体到普遍、由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论述过程;其内容蕴含了“‘北大红楼精神’、‘渔阳里精神’、‘《共产党宣言》精神’和‘红船精神’”的理论构成,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涵特质。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党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提供了理论遵循,更是为党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4.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5.
2000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张金全老师《关于两道习题》一文,认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似乎”与“确凿”“同时修饰限制一个词”是“语法错误”;教学用书对此句的解释“是矛盾的”;断定此句“只能‘确凿’不能‘似乎’”──笔者不赞同此说,以为“似乎”“确凿”连用并不矛盾。兹述理由如下。 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写作时把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概念或互相排斥的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这种手法被称为“矛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毛毓松先生《<经传释词>“所”“可”互训》一文中“‘所’‘可’互训缺乏依据”的观点提出异议,从“所”“可”音转和“所”“可”异文两方面论证“所”“可”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7.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8.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9.
西方史学界倡导“问题史学”多年,影响深远。王加丰教授在《试论年鉴派的“问题史学”》中是这样介绍的:“‘问题史学’是一种以‘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把科学性与有用性相结合的历史学。‘有用性’主要指的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历史,通过历史研究解答现实问题或提供借鉴和思考材料,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要。‘科学性’主要指的是历史著作应该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写成;历史观要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发了《怎样区分“度”和“渡”》一文,最后一段中说:“‘共度难关’与‘渡过难关’是意思相同而极易写错的两个常用词。‘共度难关’中的‘难关’表示困境中的一段时间,‘渡过难关’意为共同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含有共同承担责任,协力克服困难的意思。”该句中有关“度”的表述与前面的表述相矛盾。  相似文献   

11.
在使用人教版《历史》必修3(2007年第3版)时,笔者发现两处错误。一是第88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阐述.应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确切的论述.并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二是第105页第10行.“20时期后半期”应改为“20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版教材收录了柳永词《望海潮》,对其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的“烟柳”二字注释作“如烟的柳树”。最近李玉老师撰文认为“这既容易使人将‘烟’误解成烟雾,也让人难以想象和理解‘如烟的柳树’这一景象”,“这显然不合事理”。进而提出“‘烟柳画桥’的‘烟柳’,应该释为‘雾霭缭绕的柳树’。”其理由是“这是词人笔下的杭州风貌。从气候看,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4.
语文九册《大仓老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老师问:‘你们知道的单词中,哪些是用来称呼自己的呢?’……大仓老师指名叫同学回答。‘自己’、‘我’、‘鄙人’、‘余’、‘吾辈’、‘咱’,老师把这一个个词写到黑板上。”大仓老师先后板书了“自己”等七个词,显然是想通过教学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用来称呼自己”的单词。然而,按照现代汉语的使用概念,大仓老师所板书的那些词并非都能用来称呼自己。“鄙人”是旧时用于自称的谦词;“咱”和“俺”都是方言中的自称词,它们与“余”一样,都  相似文献   

15.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1994年第11期上发表了王培明同志的《趣谈“唐弢”之名》一文,其中在叙述净戒和尚为唐改名时指出:“说文:‘弢,弓衣也。’就是说‘弢’是装弓的口袋。”这一解释是完全正确的。但王培明同志认为净戒和尚意在劝唐弢偃武修文,理由在于“弓装入口袋,有一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意”。仔细琢磨便能发现此理由中偃武之意确实有,但若说劝其修文,似乎牵强。因此我认为净戒和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七册《避雨》一文运用了这样一个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通过预习很快了解了词的意思。课堂上有个同学问:“沙锅’的‘沙’能否用‘砂’?”我让学生一起来辨析“沙”“砂”两字,同学们查了字典。“沙”与“砂”是同音字,“沙”的意思有四:①细小的石粒;②象沙一样的东西;③姓;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85周年和逝世120周年,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2级博士生就“两个必然”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展开了深入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宣言》对“两个必然”的理论论证 1.《宣言》以客观的分析和铁一般的逻辑,揭示、推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与会博士生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生存和…  相似文献   

19.
一、全面把握《讲话》内容 ,深刻认识《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讲话》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历史宣言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历史性。从国际上来看 ,到了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时候 ,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 ,在这种情况下 ,全世界实际上都在看着中国共产党 ,只要中国共产党站得住脚 ,社会主义就站得住脚 ,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就有希望。因此 ,总书记的《讲话》在进入 2 1世纪之后、在面临着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刻发表 ,可以说 ,这是新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  相似文献   

20.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