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时,我也在北京赶写稿子,但忍不住停下笔来写篇读后感。今天,杜献洲同志的《西北边防行》发到第4篇:《战友,我们今年无缘相见》,读起来,又一次让人激动不已。他是在阿里高原发稿的。我知道,西藏高原艰苦,而阿里地区在西藏高原又是最艰苦的。献洲同志是近年记者队伍中唯一一个两次上阿里的记者。我去过几次高原,尝过那种苦滋味;但和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比,我更多的时候是在北京生活。到过几次高原,便找知道那里苦;不常去那里,使我更敬佩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西藏军区胡政委曾对我讲过一段让人心灵震颤的话:“在西藏,‘牺牲…  相似文献   

2.
前往西藏前,曾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翻阅西藏》告别辞,现在终于完成横穿西藏的夙愿,也终于写完了关于西藏的书。回顾我的高原行走,只能说是“粗读西藏”。因为西藏这本书,历史不但太技也太复杂,宗教不但神秘而且也通俗,人文的东两似乎都集中在尼玛轮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但人与神的关系真诚又让人质疑;生活上的落后与精神上的富有,平淡的人生与高扬的宗教主张,顽固保守的碉按民居建筑里面不乏现代用品陈设,五星红旗与梵幡经旗在门框上共舞……,在这里我无法看到生活与品位里的统一。两藏人是为了这片高…  相似文献   

3.
历史不是抽象的,正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经历,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雪域高原格桑花》录了50篇人物纪实,记录的人物从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将军到基层干部和普通的农民。应该说如何让听众去了解、认识这些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着实让记者下了一番工夫。以事写人,以人托事,人物纪实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记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真实、生动、细腻的刻画,给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怎样才能将这些特定的形象写得生动、有吸引力呢?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借鉴。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来,中外学者、探险家们写了不少关于西藏见闻、游记、传说,其内容多属猎奇、掠影、途说,以致使人们对西藏、对中国少数民族殊多误解。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绝不能重蹈其复辙,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独立思考,用科学的马列主义观点写西藏,写藏族。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实见闻及调查研究所得,让关心西藏的人看到一个真正的西藏。——摘自张小平同志日記  相似文献   

5.
看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够吓人的。其实文内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是想谈谈我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的体会。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报道是一次新闻大战,一点不过分。前前后后,派人马上高原的新闻单位有数十家,总共近400名记者从全国各地赶往高原,捏着管笔,四处钻营,家家户户都是一副有你没我的架式。吃苦,是明摆着的,这谁也不怕。怕的就是苦了一场,干不出个样子来。一者,民族报道,敏感度复杂度本来就高;而西藏,其敏感度和复杂度又在我们  相似文献   

6.
为梦魂萦绕的高原歌唱张维举凡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某种难以一言道尽的冲动,广袤的雪域高原是一块美丽神秘的土地,是洗涤人的灵魂的地方。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聆听西藏──以小说的方式》和《聆听西藏──以散文的方式》。似乎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青藏高原纯洁的...  相似文献   

7.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8.
到西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旅行,早在童年时代就曾牵动着我的梦幻。去年夏天,我随同新华社记者组一起,赴藏参加了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报道。除了领略“世界屋脊”上壮美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之外,两个多月的旅行也使我亲身经历了采访的乐趣与艰辛,因此,对记者的素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也常常做些思考,尽管不得要领,但偶有所得,  相似文献   

9.
中國记者:2005年,您推出了"青藏高原万里行"系列专题。众所周知,对58岁的人来说,到高原采访困难重重。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王喜民:2005年适逢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报道河北的援藏干部。对于省台来讲,这是我们关注大事件的巧妙切口。建国以来,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一批燕赵儿女支援西藏。有的人已经长眠在那里,更多人仍在默默奉献。不管怎样,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千万河北百姓的心。这个题目是听众爱听的,我觉得就非做不可。中國记者:那么您具体如何策划,采访的难点在哪里? 王喜民:我一开始就计划写大报道、做重头文章。看资料、设计报道方案、预约采访、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案头工作就用了我好几个月时间。但计划赶不  相似文献   

10.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11.
11月6日15时30分,作为<西藏日报>的记者,我同西藏自治区出席党的十六大的代表乘飞机抵达首都机场.首都人民喜迎十六大的火热激情和有关方面的热情迎接,使一股股暖流涌进来自雪域高原的十六大代表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12.
王求 《中国广播》2009,(8):68-68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我从3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李锦同志写的长篇通讯《震撼世界屋脊的壮歌——来自西藏抗雪救灾一线的报告》(以下简称《壮歌》),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了。粗看《壮歌》,感觉有三个不易。在“两会”召开时,首都大报以显著位置刊用此稿,实为不易;仅以3200字写好如此重大的事件,也不易;在海拔4900米的生命禁区,能找出这么多使人感动的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15.
雪山、哨卡、军人,吸引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邹陈东踏进高原,成为我军第一个志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新闻科班毕业生。世界屋脊、地球之巅、边关军魂,吸引着他再次奔赴边关,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溶入高原,成为新华社两度赴藏工作的军事记者。不知道“霓虹闪闪我看不到你,你在遥远的边关戴月披星”这句歌词用在他的身上合不合适,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笔下展示的边防军人用赤诚铺就的巍峨边关和边防军人家庭的立体奉献,知道他时刻在追逐着雪域边关的精彩。一边四季如春一边六月飞雪“我选择到雪域边关”“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  相似文献   

16.
到西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旅行,早在童年时代就曾牵动着我的梦幻。去年夏天,我随同新华社记者组一起,赴藏参加了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报道。除了领略“世界屋脊”上壮美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之外,两个多月的旅行也使我亲身经历了采访的乐趣与艰辛,因此,对记者的素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也常  相似文献   

17.
炎炎夏日,整个赣州城犹如一座大火炉。在这灼热之中,我采访了刚从雪域高原回到赣州的江西707台工程师谢颖。三年前,谢颖由江西省广播电视厅选派到西藏电视台执行援藏任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像一千多页人生档案,依稀印在他那曾饱受高原阳光灼射,至今还有些黝黑的脸庞上。面对我的造访,谢颖拉开了回忆的思绪闸门。当年,他怀着对西藏的无限憧憬和一丝“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踏上了拉萨这块神秘的土地。一下飞机,他的第一感觉是仿佛到了另一个星球,天早那样的蓝.蓝得叫人头晕目眩,蓝得无法用语言表达。西藏的浩远、博大、…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作为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高原环境.高原环境对电子文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原气温、高原湿度、高原太阳辐射等:这些因素对电子文件的影响较大.其破坏作用主要是高原干季气候干燥带来的灰尘危害和光危害.这些危害会使电子文件受到很大损害.我们必须采取良好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加强房间密闭管理、人员管理.以及适合高原环境的电子文件防尘、滤光措施.以解除或缓解高原环境对电子文件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西藏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其汽车在运行中燃油消耗成本比平原高出约6—8%。而在高原,一名对汽车构造了解比较全面、驾驶技能熟练、操作要领正确的驾驶员,要节约燃料成本8~9%左右。因此,作为一名高原驾驶员,掌握高原节油驾驶的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伴随着西藏《天路》这首歌,今年七月,顺千里青藏铁路实地采访,感受颇多。青藏铁路被外电称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而修筑这条高原铁路的艰辛有谁能够想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