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为我(与事)”和“给我(与事)”进行辨析,并试图从两者差别的背后,发掘其具体原因和制约规律:“为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书面语,目的性较强,通常与事对象“我”是受益者:“给我”一般用于较活泼的口语,动作性倾向较强,可表达较强烈语气,与事对象“我”既可是受益者也可是受损者。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分析】“安慰”为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本册一共有四个口语交际主题,分别为“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安慰”和“讲历史人物故事”,前二者注重围绕主题表达看法,后二者注重借用语气或肢体语言让表达更生动准确,富有感情。本单元为“童年”主题,语文要素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时,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用语言、动作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随机选取CCL语料库有效例句的基础上,对“明明”和“分明”这两个语气副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了这两个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的差异。“明明”较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倾向于与疑问词连用;而“分明”更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倾向于与介词短语或时间短语共现。“明明”往往表达说话人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而“分明”往往表达说话人满怀希望、充满快乐喜悦的正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没法儿”由述宾结构词汇化演变而来,多用于口语。语义上,“没法儿”既可以表达客观否定,也可以表示“不可能及绝对不会”(含肯定语气),还有“达到极限”(含夸张语气)的义项;句法上,可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可与其他动词共现,且常与副词连用,其后接成分主要是谓词性成分;语用上,具有主观强化功能、焦点凸显功能以及互动性功能。“没法儿”能灵活适用于不同句类,但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谈的课堂教学“标点符号”并非现代汉浯书面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口语化了的教学语言在表达时呈现出的语气、指令、情感,形象化的虚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包括:由汉语言文字及外族语言符号构成的教材语句的口语表达,和教师组织教学时惯用的或有选择的口语表达。由于受时空与交流对象的限制,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则取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且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8.
评注性副词“还好”“、幸好”“、好在”的基本语义和用法大致相同,它们都表示侥幸义,在句中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它们都不能直接跟体词性成分,也不能在后面加表时态的“了”。在篇章连接功能上“,还好”“、幸好”和“好在”既可以起顺接强调作用,也可以起逆转强调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以顺接强调为主。然而,它们之间的语义倾向、句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XX乎”有“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等4个词语。从语气类型、语气融合、语气兼容三个方面解释了语气副词“XX乎”跟语气成分(语气词、语气副词)共现类型上的差异性,这四个语气副词在词汇化时间、语义固化程度以及形成机制上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状况堪忧,从学生方面看,一方面,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口语交际训练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读书,两眼盯着考试分数;另一方面,农村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爷爷奶奶交流少,导致新的口语交际“孤独症”。本文从关注农村学生口语表达的角度出发,在培养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方面作一些...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口头交际或书面表达中,说话人或作者为了让听者、读者明白句中的重点所在,常采用“强调”(emphasis),以加强该部分的语气.英语中的强调语气常有下列几种表达手段.一、语音手段(Means of Phonetics)口语中的强调一般以改变读音为主要手  相似文献   

12.
“两个三角”理论提倡语法分析的动静结合.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对应着不同的语气意义.舒缓语气是“哈”最基本的语用功能,拉进距离和寻求认同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由此派生.另外,“哈”一般用于口语性话语,有年轻化、网络化的特点.以汉语方言为基础,现代汉语语气助词“哈”日益发展并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13.
语文“表达”分为口语表达(即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即习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六步循环”教学模式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整合,使学生作文经历“观、说、写、赏、改、用”六个过程。“观”是观察,“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赏”是欣赏,“改”是修改,“用”是展示,六个过程层层递进,拾级而上,螺旋上升。教学实践证明,“六步循环”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高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学生形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转折连词“可”与“可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也有不可替换的几种情况:“可”能同时表转折与强调;语音节律对二者有制约作用;“可是”后常有短暂停顿起到缓和转折语气的作用;在某些固定格式中两者不宜互换。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存在两类表达语气义的副词:一类是“完全语气副词”,即语气义是副词本身表达出来的;另一类是“准语气副词”,语气义是副词与某一语义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还”是一个典型的准语气副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它的语气义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徐永新 《语文知识》2003,(10):24-25
文言文中语气助词“乎”和“欤(与)”都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但表达作用有别。1、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例如:  相似文献   

17.
副词“自然”只能出现在动态的句子层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对复句有较强的依赖,常位于后一分句,也可处在前一分句。前后分句的“自然”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主观性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表达的语气和所传递的信息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9.
张丽霞 《现代语文》2014,(2):105-1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的口语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地表达观点;注意表情和语气,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话题,本文试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三五理论”,即“明确一个目标”、“采用三种途径”、“实施五项策略”。一、明确一个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