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充满智慧的思想者,鲁迅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的思想连同他的智慧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世纪。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欣喜地接过历史与时代馈赠的心灵大礼,和学生一起阅读先生的作品,感受先生的人文胸怀。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柔情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我读鲁迅     
态度:一往情深,百读不厌说实话,当前,鲁迅作品在读者尤其是青年的心目中,并不十分“吃香”。原因很多,这里姑且不论。但我仍然一往情深,百读不厌,因为“鲁迅毕竟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在中国,有谁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彻的了解;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中国人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总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思想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动荡的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是鲁迅思想形成的前提,而个人的探索、奋斗,则是他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接受进化论思想。少年时候的鲁迅就是一位能够观察世事,不同于一般少年的人。他父亲病了三年,作为长子的鲁迅请郎中,寻药引,买药,“常常出入于药店与当铺之间”。他从绍兴的“名医”所开的药引上便觉出了用药的奇怪。什么“经四三年的甘蔗”,“竹叶十片去尖”,“蟋蟀要原配的一对”等等。结果,费尽功夫找好了,药也熬…  相似文献   

5.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4):8-8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出足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那么,他是怎样教书的?《中外文摘》2008年第5期刊载的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造诣,世他仍然觉得“教书是很吃力的”,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几位青年才俊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回应。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本期刊发“鲁迅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这组笔谈文章,旨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重塑鲁迅     
鄢烈山 《语文新圃》2007,(10):11-12
2007年8月,"鲁迅与许广平"雕塑合像在广州图书馆门里揭幕.这是全国第一尊以鲁迅与许广平为题材的户外塑像.鲁迅着长袍,坐在藤椅上,身子微微左倾,右手放在一本书上;许广平则站在鲁迅身后,着五四学生装,身体稍微前倾.与以往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不同,这回的塑像着力凸现了他和蔼、宽厚、坚韧、睿智的文化气质.这不仅是为了"缅怀两位先生在广州的情缘",也表达了时人对鲁迅的新认识或者说新塑造.用鲁迅之孙周令飞的话来表达其立意,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作品是上世纪以来国人精神食粮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对鲁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在其身后,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阐释的丰富性,正说明鲁迅的巨大魅力。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的“纪念年”。我们又将集中读到很多纪念鲁迅的文字,目睹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而这些文章或活动只有将鲁迅先生放在一个人的位置上来纪念,才会真正有益于我们和后人。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柔石     
“左联”的伟大旗手鲁迅和优秀战士柔石,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经历了时代风暴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红篇章。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业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一柔石和鲁迅的相识是在一九二八年,但柔石作为鲁迅的学生,他与鲁迅的相见却早在一九二五年。是年早春,柔石从宁波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其时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一九三三年说:“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里指的就是柔石在北大旁听  相似文献   

14.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16.
鲁迅“立人”思想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启人智”思想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代语境下仍然具有相当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挖掘鲁迅话语的文化意义无疑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1920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诚然,作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讽刺一直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他对付一切丑恶事(人)物的辛辣、锐利的武器。所以曾有学把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总结为“讽刺的写实”。那么,鲁迅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讽刺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驳斥了“将鲁迅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的传闻,这一新闻终止了此前人们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还能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存在的猜疑,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应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争论,却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2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写于1918至1922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新文化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为他们扬威助阵,使他们无畏地前进。《坟》是鲁迅的论文和杂文集。写于1907至1925年。他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杂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