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3月的一天,当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委宣传部长王水生从市委副书记手中接过“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光荣匾时,这位从军营走出来的硬汉子流下了热泪。因为是他当了宣传部长后,才结束了鹤山区创建几十年来报道空白的历史,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呢!1969年3月,王水生参军来到原武汉军区某部,军营热火朝天的练兵场面激发了他写报道的欲望。于是,汉初中毕业的他就利用训练间隙开始了艰苦的写作之路。在指导员的帮助下,他先后自学了(新闻写作基础知识)(新闻采访ABC)……并刻苦采写新闻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一名战士报道员逐渐成长…  相似文献   

2.
张中军1991年穿上了橄榄绿,自投身部队这个火热的天地后,军营中的一些新人新事不时在他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满。由于他入伍前在县广播站搞过报道工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他便用自己的笔去汇歌军营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小伙的才气很快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将他分到武警山东总队二支队专职搞新闻报道工作。这下张中军如鱼得水,写得更勤了一H要有好的新闻线索,他保证不过夜,有时通宵达巴地写作,眼睛都熬红了,但他乐此不疲,从不叫苦。张中军对新闻有一种执著的劲头儿,他说,要写好新闻,一是要善于发现好线索;二是要有一股拼劲。1993年…  相似文献   

3.
5月4日,空降兵某部大礼堂内,一幅幅苍劲有力、洒脱俊雅的书法作品,一张张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美术作品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可是谁能想到,成功举办这次书画展的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就是空降兵某部放映员、二级士官王德魁。  王德魁自幼就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读初中时,他就开始发表书画作品。1993年12月,王德魁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对绿色军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空降兵某部新兵连。火热的军营生活更加激起他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训练之余,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不停地写呀,画呀。  营区外面有一个荷花池。为了能…  相似文献   

4.
入夏,一封来自驻辽宁某部的信寄到了河南鲁山县地税局办公室李若冰手上,信中是一张三等功喜报和一份沈阳军区《前进报》社优秀通讯员证书。这是李若冰从该部队退伍半年后,组织上因为他的新闻工作成绩突出为他再次记功。1993年12月,高中毕业不久的小李从河南省鲁山县一个小山村应征入伍,来到塞北军营。他为部队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所吸引,拿起了笨拙的笔,边学习写新闻报道,边自学武汉教育学院的新闻理论教材。他不停地写,不停地练,走廊的灯光下,大通铺的炕头上,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背影,但奇出去的百余篇稿件却如泥牛入海。无数次的…  相似文献   

5.
我与马寅初先生正式认识是1954年在马老的家中。当时我随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同志赴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马老是浙江省选出的代表,会前沙文汉前往马老府上拜访他。年迈七十的马老红光满面,声音洪亮,因他与沙文汉以前就认识,见面  相似文献   

6.
1992年2月,在军营摸爬滚打了14年的张宝华穿上警服,成为灵宝市公安局一名民警。几年来,他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1300多篇,其中20多篇获奖,多次被上级新闻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 公安民警出生入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奉献,付出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作为公安战线的通讯员如何把这些英雄事迹报道出去,张宝华  相似文献   

7.
冷冶夫,人们对他并不陌生,凡是看过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的人就会对他特熟悉。集撰稿、编导、摄像、剪辑于一身的冷冷夫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中拥有众多的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兵等观众,特别是大中学生和军人更多。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是冷冶夫事业最辉煌,同行人中最红的一年。在第五届《人民子弟兵》优秀电视节目评奖会上,冷治夫参与创作的6部电视片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年底,冷冶夫又忙上了大型纪录片《毛泽东》的采编制作,以至星期天的时间采访他都困难。一连打了两天电话才找到他,结果约好的时…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话入正题时,马培信拿出了他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支部建设》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近600件新闻作品。一张张形象的新闻照片,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一件件切中时弊评论文章,使我看到了一名通迅员不断进取的足迹。十几年来,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和先进个人,并荣立了四次三等功,连年被军区、总部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马培信,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10月,他带着童年美好的梦,入伍到军营当了一名特务连的侦察兵。一次他训练累病了,指导员、副连长给他端来了香气朴鼻的饺子,他动情地流泪了。部队火热的生活给了他灵感的激情。打那以后,马培信一有空  相似文献   

9.
提起他,可能很多人都熟悉,熟悉他是一位痴迷于医学、新闻和歌词旋律中的青年军旅作家“医博士”从军1990年12月,在安徽省宿松卫生学校学医3年的张爱勤,像其他男儿样,带着火热的追求跨进了军营,梦想成为军营中的一位‘“白衣天使”。新兵训练结束,他分到通信连当了一名气普通通的通信兵,从医的愿望破灭了。可他坚信:“’力量在自己身上,路就在自己脚下。”张爱勤在默默地求索着,他的业余时间全部扑在医学研究上。两年后,张爱勤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参加了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军第三届肾脏病学术交流会”(他是唯一的战士代表)。出…  相似文献   

10.
他没曾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伍兵。离开军营20年后,又被授予上校军衔──河南省中牟县人武部政委穆瑞卿闪着明亮的双眼,激动地说:“能有今天,俺这是沾了新闻报道的光!”1969年12月,穆瑞卿凭着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专长,一进军营就被选进文艺队。在文艺队里,他见啥学哈,学啥会啥,而最使他感兴趣的是跟文化干事一起,下连队了解好人好事,回机关整理材料编写剧本。这使他养成了抄抄写写的好习惯。当了两年文艺兵后,他下到工兵连当文书,白天坚持到施工现场边干活边了解情况,晚上铺开稿纸开夜车,天亮后把写好的稿件投向报社,再将…  相似文献   

11.
2月11日军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康良同志采写的以边疆军营里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通讯,这在该报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是难能多见的。这篇《追你追到天边边》,没有高深莫测的议论,也没有华丽辞藻,但从连长、排长到兵的朴实的爱情故事里,却让读者倾听到:爱的呼唤。 真爱无言。文章由三篇独立的爱情故事组成,故事情节均以地方女青年对边疆官兵真挚的爱,并追随到边陲为主要内容。三对新人三个故事,作者行文朴实,选择事例典型具有代表性。同时,全文的现场感极强,零点实展现了边疆军营子弟兵感人的婚恋图。三位女性爬山涉水到军营…  相似文献   

12.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有一张“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头像素描的照片,仔细辨认,落款处写有“一九五0年十月五日上午七时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悲鸿”字样。这张素描写实、传神,风格很像徐悲鸿的作品。但由于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而且多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素描的原件,照片上的字迹已被他人描写过,所以真伪难辨,以至这张珍贵照片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月,一张以宣传国防、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弘扬民族尚武精神为主旨的《国防时报》在巴蜀大地问世。1989年9月,一位年轻精干的中校军官,带着凝聚他心血和智慧的《国防时报》,从蓉城的绿色军营走进人民大会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相似文献   

14.
在石家庄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照片,记录了绘田大师徐悲鸿在1950年为当时一位子弟兵的母亲田的素描小品,照片中的这张素描作品在1988年北京出版社和徐悲鸿纪念馆出版的《徐悲鸿画集》第五集——(素描部分)可以找到.这位母亲叫戍冠秀,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徐悲鸿为她田像,采用了他先前在西方学习的写实手法,人物刻田真实传神,很好地体现了西方传统审美中追求的务实求真的艺术精神,同时,我们从他松软灵动的笔法中又分明看见东方独有的绵绵不绝,欲说还休的精神气质,我想这种中西绘画艺术精神的汇流和结合正是研究中国当代绘画审美取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翻开他稿件剪贴本和一大摞荣誉证书,我吃了一惊;在剪贴本的扉页上一行刚劲的大字更是惹人注目:“衣带渐宽终不悔”。他是谁?他就是中外闻名的太极故里──河南省温县宣传部副部长赵士军同志。1988年元月,已是正营职干部的赵士军告别绿色军营,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县委通讯组任通讯干事。这时他已年近不惑,但他不计较职务、地位,愉快地干了起来。此刻,他对通讯报道还是门外汉。怎么办?不懂就学,从学中干,于中学。白天,他深人采访,倾听群众的呼声;夜里,他用手中勤奋的笔歌颂那些使他感动的新入新事。7年来,他在(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名业余报道员在几年时间里竟能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30余篇。面对桌上的35本荣誉证书,他深知成绩属于过去、荣誉没有永恒,又把眼光瞄向明天的下一篇。他,就是北空某部教导员吕龙。热心使他打开报道之门吕龙,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绿色方阵的向往,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了军营。从此,火热的军营便成了他自学成才的课堂。每天他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勤奋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迷上了“爬格子”是从1991年担任连队指导员那年开始的。那时…  相似文献   

17.
他走了,静静地走了,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的军营和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这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他是某部专业军士翁竹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报道员,但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当了他3年多的报道组长,十分敬佩他。得知他今年夏天在老家去逝后,既悲痛又怀念,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以示对一位在新闻战线上执著追求的战士的纪念吧。(一)翁竹山1975年底从江苏高邮入伍。高邮是个自古才子辈出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翁竹山灵性十足,读书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和文章。到部队后,领导看中了他的才华,让他当了一名报道员。正当…  相似文献   

18.
在地处河南省汝州市伏牛大山的“西部”军营里,官兵们亮开歌喉又唱响了一首深情呼唤台湾的新歌《等你归来》。该歌声调柔和,音色优美,感情豪迈,激奋人心。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词同曲作者竟是一个人伍刚满一年的普通士兵。 该士兵叫王立志,是1998年12月从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烟台入伍的。现为该仓库文化哨所哨兵、班长。近日,他自己作词作曲的《等你归来》这首歌,不仅反映出了他的思想、才干,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胸怀大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正如歌中所唱的:一天一天我们翘首相望/望着大海的那一边/我的亲人啊!台湾/你是否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荣誉像鲜花一般向西北军营驻甘共部的“战士音乐家”林宏彦涌来。百花文艺创作奖、首届中国“黄河口”林行业金曲500首展评大赛佳作奖等20多个省、军包队、全国性大奖,纷纷青睐他。互98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吸收他为会员。这个30来岁的陕西南州“楞娃”,成了升起在大西北军营的新星,引起了音乐界和官兵们的关注。林宏彦自小就酷爱音乐艺术,上学期间,一支竹笛伴随身边,悠扬动听的笛声常常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然而真正使艺术得以升华,缘于宁夏腾格里沙漠的绿色军营。1979年,林宏彦入伍来到腾格里沙漠青铜峡的一个军营里…  相似文献   

20.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