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流行沿革时间最长,考试程序最森严,考题样式最烦琐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对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红楼梦》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经线,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与覆灭的必然性。一、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作为家族小说,它切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家的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对君而言,"国"即是"家";对臣而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即是"父"、"家"即是"国",国与家难分难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必然会对它所依托的物质社会产生影响。封建社会脱胎的孝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它的不断发展中,曾起过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的颜色迷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色迷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其哲学基础是古代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颜色迷信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它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而在民俗民情中的颜色迷信则表现为一种心理功能,成为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成语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形式.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还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婚俗、恋情以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儒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儒家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影响、制约着它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虽然有它的博大精深之处,有些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入和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并在东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其文化模式和观念体系而言,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中的主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及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两千余年历史,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只一千余年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美术体现出多文化、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它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和不竭源泉。中世纪美术对西方建筑美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化源流的宗教艺术,它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宛惠哲 《考试周刊》2014,(59):144-145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经历了"焚书坑儒",出现了暂时的"沉默",但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主体,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在当代亦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出现了人的觉醒.虽然这种觉醒是经过了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但毕竟最终突破了数百年的旧的统治意识,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通过对明清时期郧阳书院创办时间、地域分布及其管理和教育形式的研究,从而考证郧阳书院的时域特点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13.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慧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4):112-114
唐朝之于整个封建社会犹如一颗皇冠上的明珠,耀眼夺目,以其博大精深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而宋朝,因其诸多鲜明的标志性转折彪炳中国文化史册,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承先启后的巨大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一些日本学者与西方汉学家,都把宋代称为一次“复兴”和“一次商业革命”。本文拟从社会之基础——经济落笔,而以土地政策和商品经济观念为剖面,希能从中透视出唐宋两朝经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曾经有过光辉的文明,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明。我们的民族保存了多少优秀的科学、哲学、文化道德传统。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处理好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人际关系是伦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就是这个方面的核心。“三纲”指的是夫妇、父子、君臣三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统一的普遍的日常的道德准则。两者分属于不同范畴,但五常作为伦理道德又是处理好三纲关系的准则;因此,研究清楚了三纲五常,也就研究清楚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而研究清楚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则有助于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所谓特点,并不是违反常规的例外,也不是没有发育成熟的畸形状态,而是一种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笔者这些年一直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从现有的思想史研究而言,抛开“文献”与“阐释”两类最常见的研究取向外,事实上,研究思想史最易招人诟病的就是如何让读者确信研究成果恰当、合理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观念与思想;毕竟思想史研究依照其本意,原本就是探究历史人物观念的内涵,如果放弃这样一种观念探究的努力,思想史研究基本也就如同缘木求鱼了。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韩国整容热,还是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裹脚,都深刻地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文化的生存状态。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两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的缘由与体现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而揭示中韩在审美上折射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吴永登 《现代语文》2008,(8):150-151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大思想家,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首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一直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学派。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他的思想与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对东方甚至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相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从其相理观念和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它体现了一种先天命定观念,蕴藏着天人合一思想,又包含着丰富的阴阳正行学说,而且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