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用球怎么画圆啊"-- 走慢点 课例一 在"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 把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画下 来,旨在让学生具体感知立体与平 面的关系,由此抽象出平面,切入教 学主题。学生纷纷从学具袋中取出 模型来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在活动进行中,有个学生拿出了 球的模型,想通过球画出一个圆,因  相似文献   

2.
一、标准、变式结合.克服表象定势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结合具体表象进行的,表象是否全面、正确,影响着思维的准确与深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把标准样式呈现给学生,还要将变化样式让学生进行具体感知,避免形成片面的表象。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如果只出示标准图形(图1),那么学生很有可能认为图2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师用教具  相似文献   

3.
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人教版九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五册)包含着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两方面的内容。周长的意义、图形的特征是学生理解周长算法算理的基础。一、引导操作抽象概念操作能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例题的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操作。先指导学生照样子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再指导学生用尺  相似文献   

4.
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类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常常是独立存在的,尤其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缺乏对它们最本质特征的理解。利用几何画板,通过点和线的移动,让学生演绎一般四边形到长方形再到正方形的变化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一、忆特征,铺联结1.思中画。师:画一画,将这三条线段(图略)分别补成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展示学生作品,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教学目标:1.通过“摸、找、画、说、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能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2.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在拼图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教学重点: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能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教学难点:感受“面在体上”“面从体得”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每小组各一;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重点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特征,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活动,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通过创设情境,让  相似文献   

7.
一、铺垫复习“修媒体演示:投影屏幕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国”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掌握了?当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能计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相似文献   

8.
[理解]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本单元安排了关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这节课内容主要通过折、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一些特征.如: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等.本节课内容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  相似文献   

9.
现象一:在一节"轴对称图形"课上,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似文献   

10.
画角、画垂线、画平线、画三角形、画长方形、画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画梯形。部分学生面对死的图形厌了、怕了。如何让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让数学"生活化",也让生活"数学化"。一、借用生活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放在纸上画一画,拿走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在学生一一指出上面图形的名称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尔后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教学重点:认识这四种图形,初步感知这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分清体和面。学具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三角形是基本的平面图形之一。苏教版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三角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经历建立表象到形成概念的完整过程。第一次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三角形的直观表象,能根据表象识别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指—画—说—想”等活动,形成对三角形概念的概括性认识,即“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相似文献   

15.
反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教师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但“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观点强加给幼儿,忽视客观事实和幼儿的主动建构。“一个正方形变成了几个长方形”在中班“铺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折、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变换图形,并贴在相应的“路洞”(用硬板纸做成)里。操作之后,教师问一幼儿是怎样变图形的,幼儿答:“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教师接着问:“用几个正方形变成几个长方形?”幼儿说:“用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教师觉得这一说法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16.
“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进行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联系,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重点。通过本课学习应该使学生认识四边形,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形成表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可采取直观演示、动手操作,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所学图形的特征。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复习引入  相似文献   

17.
一、探索解题规律片断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即将印有各种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的硬纸,发给学生作“学具”,要他们回家后,把这些图形剪下,用同形组合(如圆与圆组合)或异形组合(如圆与正方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实况一位老师教学"扇形面积"后,上了一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课.第一段:宣布课题,讲解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宣布本节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接着讲述"组  相似文献   

19.
笔者听了几节使用旧教材的研讨课,觉得新理念并不凸显,不禁深思:面对新理念,手执旧教材,如何让旧教材也亮起新风采呢?下面,以几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见解。案例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圆等图形。师:哪些图形有尖尖的角?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尖尖的角。(教师拿起三角板,用手比划一下,说这就是“角”)师:请你拿出三角板,指一指角在哪里?(学生各自拿起三角板,有的手指向顶点,有的手指向边)教师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三角板的边画出一个角。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思考:学生…  相似文献   

20.
引导幼儿认识事物的特征,告诉孩子正确的概念是幼儿教师教学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幼儿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教法,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如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游戏等方法指导幼儿认识平面图形时,有位教师让幼儿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叠成长方形、三角形。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所限,大多数孩子对折成两个长方形或两个三角形。于是教师作出结论:一个正方形可以分为两个长方形或两个三角形。这样的结论,表面上看没有错误,但实际上却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受到限制,容易得出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