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雅典时期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二次到雅典施教时,遇到苏格拉底用雅典民主的公民德性难题向他发难。普罗塔戈拉就教育问题即时发表了一段论说,对苏格拉底的发难给出了漂亮的回答。他巧妙地驳倒了雅典民主的自以为是,并论证说,即便是民主城邦的公民,其政治德性也来自惩戒性教育。普罗塔戈拉用惩罚来界定政治教育的本质,暗含的意思是,公民的政治德性其实来自城邦的立法。公民在德性上的资质参差不齐,如果要让公民们在德性上向"好"品德看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立法"。通过解读普罗塔戈拉的这段论说,两千多年前的普罗塔戈拉对教育的看法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相似文献   

3.
《普罗塔戈拉》的开篇既是文章主体的序幕,也是苏格拉底本人哲学教化生涯的序幕。本文以开篇中苏格拉底与青年人希珀克拉底之间的教育案例为原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育意蕴。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起点在于:个体性的对自我心性与限度的审慎反思,以及关系性的师生之间精神联结的建立;教育的具体路径在于通过辩证式对话实现个体的自我认识;保持闲暇是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苏格拉底作为教师,其典范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技艺的高超,更在于他对城邦与青年人的爱。  相似文献   

4.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5.
我所追求的     
苏格拉底说,人的思想有三部分,即理性、意志与情感,与之对应的有三种美德,即智慧、勇敢与节制。此三者,便是我所追求的。明辨善断为智。  相似文献   

6.
从技艺哲学视角探讨教师身份起源、职业性质与使命追求,能够阐释教师的根本特征,揭示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技艺是人生活和做事的本领,是人从无本质到人成为本质的内在规定,古希腊技艺哲学奠定了人的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思想基础。工匠是最早的教师,技艺传授就是原初的教育。西方哲学对技艺的探讨起源于教师身份与职业,正是因为智者具有迎合雅典民主政治需要的教育技艺,才使得没有公民身份的智术师成为雅典的“公民导师”。智者错把技艺当作德性引发了苏格拉底的批判,弥合技艺与德性的裂痕,追寻灵魂和智慧是苏格拉底技艺哲学主题。西方技艺哲学开辟的技艺与德性、灵魂和智慧融合的思想传统,对于教师身份、职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为掌握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教育技艺的教师,其使命就是由技艺而师匠。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把"活动育人"作为德育实施途径之一,这无疑是对德育性质的准确把握。学生的德性成长有着不同于知识获得的独特方式,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丰富多彩的活动恰恰就是"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从而让儿童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人。对于"活动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