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大学德育比较强调学生的规范性,但缺乏创造性,需要不断创新。大学德育创新不仅需要创新大学德育理念,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尊重原则和服务意识,坚持情感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还需要创新大学德育机制,创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以自我需要为核心的多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潮流。人文教育将为加强与改进大学德育带来新契机。首先,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次,人文教育有利于实现分层次的大学德育目标;再次,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诸要素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最后,人文教育有助于德育向专业课教学渗透.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学生迈向大学的第一堂课,生活德育理念逐渐被高校思政工作者所熟悉,因此探索生活德育视域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题。基于此,分析当前生活德育的内涵,以我校建工学院近年来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益实践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活德育视域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体育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功能,需要教师提高德育理论和德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公平竞争意识,提高意志品质的训练场所。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德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对每个教育学科德育与美育工作都提出新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高师舞蹈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是专业技能与德才品质兼备的人,笔者就高等师范舞蹈教育中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理解与体会,就高师舞蹈教育中德育和美育谈谈自己看法,以求得同仁的共同探讨与沟通交流。只有我们德育和美育研究理论的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提高。我们才能不断使我们高师舞蹈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7.
大学德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生态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平衡观为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大学受教育者主动性不够,教育者德育观面临挑战,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现实以及教育评价机制偏机械化等原因,需要我们通过培养德育生态意识,完善德育内容和确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等途径去实现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课教学艺术 ,应该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加以设计。一、大学德育的教育观念要有时代性当今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到来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这给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德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这个层面上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与他人共处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之 ,德育应以人为本。首先 ,德育教学不能仅从学科体系出发 ,追求学科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加强德育,这成为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班主任,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目标,并注重合理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11.
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德育新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应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创业的需要出发,通过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等多种途径,使创业教育与德育有效结合,满足学生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也使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开始下降。作为发展中的人,大学生需要新的道德理念作为支撑,用新的价值标准支配道德行为。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1.以学生为本,花时间接触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德育首先要花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道德状况,才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德育教学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高德育实效性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将着重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大思政”教育视野下,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有效措施,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强 《中国德育》2007,2(11):52-55
建构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就是要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优化师生关系;贯彻宽容平等原则,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利用外部人际环境的影响,建构与大学德育目标指向一致的外部人际环境。构建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系统需要遵循生活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交互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无论培养专门人才还是创新人才,都需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必然使命与共同使命,那么,承担德育使命的师德建设理所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建设的主旋律。以师德建设促德育水平要取得实效,既应该加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建设,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做到学高为师,以实现德育的新目标——构建和谐大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不是唯一的,在大学德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或社会的或个人的或两者相结合。应该依据教育主体特点和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育目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德育更是如此。杭州市朝晖中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新德育载体,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郭现军 《教育探索》2012,(7):126-128
构建大学和谐德育体系,必须遵循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相统一、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应坚持大德育观,应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和审美教育为基本内容,从而使之能构成一个科学而完善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是其生命的动力和本质属性,大学德育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在注重和引导学生需要的过程中契入德育价值,使德育真正回归到学生的生命与生活之中.为此,大学德育改革的重点是:在目标上,变知识德育为观念德育;在心理上,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在过程中,变教师引导为学生自我建构;在方法上,变教师外给为学生内生;在内容上,变浓缩为弥散;在方法上,变说服为渗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内容泛政治色彩浓厚,已经背离了德育的本真,遮蔽了其文化性的本质。基于此,大学德育需回归其本真状态,体现其文化性,有必要从文化哲学这一视角来构建大学德育内容体系。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人文价值取向,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核心德目作为德育内容,具体为珍爱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