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野武(KitanoTakeshi),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电影导演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善于按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技巧,反映人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在笑声和泪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导演的创作理念、边缘人物内心的刻画、暴力美学色彩的拍摄手法、电影配乐、独特的电影镜头语言等方面对北野武的执导风格作一阐述,从而表达出笔者所理解的北野武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韩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人物,金基德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人生哲理的阐释,宗教思想的参悟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上的.他擅长用想象中的现实来取代真实的现实,用弱化的情节来营造氛围,使叙述更具张力,梦幻式的叙述更是应用的得心应手,通过这些独特地叙事策略,他营造了自己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3.
电影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市场规律和观众心理的叙事模式。本文梳理了电影叙事方式的演进过程,探讨了电影剧情片在情节结构、人物关系设置、叙事策略等方面的模式和技巧。作者认为,剧情片的叙事模式可以满足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而好莱坞作者们对其娴熟应用并且不时推陈出新,是好莱坞电影帝国屹立不倒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欲望叙事使苏童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趋向,这正是其能有七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根本原因。欲望叙事不仅是当代小说和电影都热衷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它们共同仰赖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分析欲望叙事在苏童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苏童小说在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其欲望叙事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所发生的转换,以此探讨纯文学较之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影《长空之王》首次聚焦歼击机试飞员群体,在对我国最新一代隐形战机试飞格斗精彩场景呈现的同时,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梦想、职业担当与家庭情感等元素融入其中,并以人物关系的互文性,巧妙地将个体与英雄叙事交叉融合,拓展了电影的思想深度与剧情广度,为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叙事创作提供了成功范式。但该电影类型化叙事在处理英雄性与娱乐性、主次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硬伤,进而限制了该电影在商业票房和质量口碑方面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6.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8.
从唐宋婚恋传奇到后世的戏曲改编,叙事视角发生着巨变。唐宋传奇将史传的全知叙事继承了下来,并出于对曲折情节的追求使用限知视角叙事。戏曲通过扮演和代言,将叙述者的主要功能转嫁到人物身上,以人物的限知视角展开叙事,而“反限知”叙事的运用和人物相互之间的视角叠加又对限知视角进行消解,从而使观众处于全知视角上。叙事视角转变的原因是接受者对两者审美需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以视觉为主导的方式向受众传达着信息。叙事技巧,是完成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的关键所在。电影可从其内、外的双重视角,分析主客关系怎样影响电影的叙事与内涵。从而探索电影外在形式、与内在叙事之间的关联。李安的《卧虎藏龙》不仅展现了中国功夫的形式美,还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精神、山水如画之美,仗剑如侠之豪气。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卧虎藏龙》以其独有的明丽镜头、深沉地叙事风格、和突出地东方韵味深深征服了受众。也为我们树立了面叙事与内涵和谐统一的影视标杆。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在叙事的过程中以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为基础,同时进行了第三人称人物限知视角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人物限知视角的切换与流动.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与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的不断切换与流动,形成了敦煌变文独特的多角度叙事视角的特色.在这里,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能够掌控全局,摆脱时空的束缚,在复杂的事件中清出一条线索来;而限知叙事视角又可将叙述者与角色人物充分融合,透视人物的心灵.两种类型视角的交叉使用,形成了一种叙事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一直是电影叙事的主旋律之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和《回到爱开始的地方》这两部爱情影片,分别由两岸导演执导,虽制作定位不同,但在多重叙事内容和模式上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对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种对爱情故事的多重叙事模式:一方面跨越时空的多重叙事,可以加重情节悬念和戏剧性,深化爱情主题,另一方面,多重叙事也可能导致细节处理不详,以及人物塑造不够丰满。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神话故事搬上荧幕插上一双翅膀。中国传统神话成为导演们争相挖掘的题材。让人炫目的技术也使神话故事中的"万物有灵"得以精彩展现。笔者结合相关电影作品,分析研究近些年来神话题材电影作品的叙事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技术的融入为电影叙事以及神话故事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叙事视角备受广大专家、研究者的关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形象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促进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全知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视角等三个叙事视角类型,揭示叙事视角在人物塑造、主题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希望能够为叙事视角研究工作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叙述两种叙事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揭露,作者也将这两种叙事视角作为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在仔细阅读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基础上,本文在零视角和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下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书评两则     
珠海作家王海玲的《命运的面孔》,叙事时空转控自然,人物塑造性格鲜明,细节、场面具有鲜活的画面感。五邑作家凤群的《黎民伟评传》,分阶段述评这位香港电影第一人,中国电影先行者追梦电影的辉煌一生,达到生动性、资料性和学术性的和谐统一。两部作品皆有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一部电影是否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付费进入电影院,除了宣传造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为此,电影会在叙事、剪辑、音响等多方面来营造节奏。省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深刻,是张艺谋四十年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电影市场格局转变中张艺谋能紧随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并建构出诸如《悬崖之上》《狙击手》等新主流影像,实现了“红色叙事”电影类型的转型。通过爬梳不同时期的张艺谋电影,进一步解码“红色”叙事内涵,即由“红色”符码转向红色“叙事”,明确了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张艺谋“红色文化叙事”转向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亨利·詹姆斯是最早有意识地把叙事视角作为主要技巧纳入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使节》这部作品中,通过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特别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现代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