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地方高校的形象是事半功倍的选择.但是,传媒的“新闻框架”影响着高校的预期新闻传播,媒体对高校负面信息报道的累积形成了社会公众的“刻板成见”,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地方高校对内要利用媒体资源,建立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加强特色报道;对外要与大众媒体建立良好的新闻报道沟通合作机制,使二者的关系常态化,以提高公众对地方高校的认可度,使新闻传播成为地方高校良好形象构建的助推器和强化剂.  相似文献   

2.
微博凭借其强大影响力成为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抒发己见的重要平台,微博中媒体报道对公众情绪产生着影响。以微博中某主流媒体关于“成都49中事件”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微博报道内容,利用Python获取微博评论,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研究领域对情绪分类的方法进行情绪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报道主题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事件评析和坠亡过程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正面影响,案情发布和善后工作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负面影响。根据结论探析事件背后的社会危境,并从议程构建理论出发提出公众应勿让情绪代替理智,相关部门在通报时应做到详细、公开、透明,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不失实、不失语和不失真。  相似文献   

3.
采用议程设置理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国际电视传媒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大型事件如何影响东道国国家形象。以国家形象可见性、效价、主题结构、归因四个要素为框架,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九个国家的电视媒体报道中有关中国的新闻进行定量内容分析。结论如下:1)大型事件之前,东道主国家形象的可见性将升高,然而,在大型事件之后,东道国在国际媒体中的可见性甚至低于往常;2)奥运会后一年有关中国的新闻与会前一年相比,不明确的效价显著减少,正面和负面的效价比例均显著增加,2008北京奥运对中国的贡献在于增进了世界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理解,但奥运会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显著改善;3)中国形象的主题结构和归因两个属性保持相对稳定,大型事件仅仅能够激发国际媒体对东道国的兴趣,并使东道国国家形象清晰化。  相似文献   

4.
新闻伦理学研究大众媒体新闻实践活动的动机、行为及目的的善恶意识问题,提出了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概念,而人本思想就是新闻道德中核心的理念。现代媒体人本思想的缺失,严重影响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这种丧失新闻伦理的新闻报道使公众接受到的新闻信息产生扭曲,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踏。本文以新闻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媒体人本思想缺失在新闻实践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作用加以概括,从中找出人本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篇是公众语篇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新闻语篇的对话性进行分析是对其"虚构性"的一种解读。实际上,新闻报道总是充斥着不同异质的声音,可以从对话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声音背后的交际主体,能够进一步发现报道者是如何巧妙利用各类声音来组织语篇,传递意欲表达的思想。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英国主流媒体《卫报》上的15篇有关马航的新闻语篇为语料,通过对话性分析揭示其客观中立原则的"虚构性"本质,旨在帮助读者在阅读该事件的英语新闻语篇时能够提高评判能力。  相似文献   

6.
"长春盗车弑婴"事件经由大众媒体与微博的发酵迅速升级为受关注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网易新闻对此事件的报道,发现以网易新闻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能够兼顾多方立场,重视权威媒体报道,及时反映政府的实际举措,表达民情民意,体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进了事件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媒体报道传递了正义的能量,呼唤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新闻有很高的专业度要求,不仅要求记者有很好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报道要说"行话",而且要求记者具备客观、公正、求真务实的专业职业素养。本文是一位长期从事房地产报道的记者对记者专业化的业务实践与思考。本刊近期连续推出多位长期坚守各领域报道的专家型记者,欢迎来稿继续交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呈高发态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具有难以预见性、社会性、紧迫性等特点,公众对于突发性事件的认知以及应急预案大多来自于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及人际口语传播.然而无论公众通过何种渠道获取信息,都可能导致公众风险认知呈现出差异化观念及行为.根据公众风险认知的差异表现,探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目前中国公众的知情权并没有充分实现,而新闻媒体是知情权实现的主要渠道。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媒体沉默、虚假报道、报道内容不一,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的主要障碍。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制,是畅通新闻传播的渠道,实现公众知情权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一般现在时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认为用一般现在时而不是过去式来描写已经发生的事件不仅为了节省空间,更是为了表现人际功能。报道者通过撰写新闻"给予"读者"信息",而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使其更容易"接受"新闻中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突发性事件的概念,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定位,机制等方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在我国的现状及媒体在对其报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价值认定及在突发性事件申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自我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同时衍生出了很多问题.本文以"罗一笑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希望能引发媒体从业者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个公民都有了自由发声的权利和机会,呈现出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即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大众媒体高大上的形象,话语的传播也逐渐由"公共新闻"转化为"公民新闻"。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可以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个人内心的声音。不过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一些虚假信息,违规信息趁机扰乱社会秩序,给信息把关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从网络自媒体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探究自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对信息自由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信息自由传播给自律行为带来的挑战,从而论述在自媒体长期发展过程中强化自律和他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国外主流媒体对李娜法网夺冠报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时代,体育报道日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泰晤士报》(The Times)、《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3家国外主流报纸就李娜获得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这一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主题、关键词和消息源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泰晤士报》首先展现了一个充满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女子网球明星的形象。《纽约时报》的报道展现出的李娜,则跨出了网球的范畴,展现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在《印度时报》的报道则构成了一个两面的李娜:在事业方面,李娜果断、机智,而在家庭方面,李娜又是一个依赖丈夫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表明:由于媒体地理位置、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所属利益集团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倾向的不同,新闻从业人员习惯以各自的框架来思考和解释新闻事件。从而,针对同一人物或事件的报道,在不同框架的作用下,国外众多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了微妙或明显的差异。希望透过国际媒体的体育报道更好的对既有的体育体制结构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塑造中国体育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3月20日华龙网和南方报业网两家媒体各自网站上公布的新闻为样本,依据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话语的标题、结构及风格的角度,对两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本地媒体和异地媒体对同一件事件的报道中,叙述的立场、角度和中心皆存在差异。表明新闻的制作是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体育负面报道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对体育新闻负面报道进行法律规制(包括对"真实"体育负面报道的法律保障,亦包括对"过实"体育负面报道的法律约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社会学社会控制理论对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指出体育"过实"负面信息的危害性(法律约束的必要性):1)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赛场水平的发挥;2)影响"体育明星"品牌价值;3)损害体育的形象;4)削弱了人们对体育本身的关注;5)影响体育产业的健康、顺利的发展;同时指出了,对合理负面信息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一些当事人阻碍媒体舆论监督等客观负面体育信息正面效果的实现:1)体育报道中负面体育信息的预警作用;2)体育报道中负面信息的告知作用;3)适当的体育负面信息报道可以促进运动员素质的提高;4)适当的体育负面信息报道可以促进体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行性包括:公众(包括体育系统人员)法制意识的增强孕育了法律规制的土壤;大量的新闻纠纷为法律规制提供了案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已过去1年。在后奥运时代需要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奥运会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媒体此次报道视野开阔,国际化思路彰显,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从而最终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今后媒体需要从3方面改进体育报道:1)加大深度报道力度,2)坚定"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3)克服"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在新闻界风行一时的体验式报道.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一股浓郁的人情味和新鲜感。它的崛起,适合了现代人对信息追求的“新”“深”“活”的客观要求。记者突破旁观者的角色局限,主动围绕某一主题,以当事人和采访者的独特身份,介入新闻事件之中,通过写自己,写与自己同一处境下的人与事,如实报道新闻事实。它拒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光掠影式的采访,青睐不仅“身入”而且“心入”的实地体察和亲身体验。透过现象,获取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扩展了信息容量,加深了报道力度。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从业者必须遵守的新闻伦理。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专业媒体发布的新闻受到普通大众的监督,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本文以雅安地震中"最美新娘"新闻为例,分析自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如何迫使媒体必须遵守真实性的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20.
残奥会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致力于传播新的残疾观念、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而媒介作为传播残奥会的重要载体,它对残奥会的新闻话语建构影响了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因此本文以1984年到2018年《人民日报》对夏季和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其新闻话语的建构和演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闻话语背后的不同残疾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残奥会的报道经历了"伤残""残疾"和"残健融合"三个不同的新闻话语阶段,这些新闻话语受到"残疾人慈善模式""残疾人医学模式""残疾人社会模式"等不同残疾模式的影响。从联合国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最新议程来看,在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残疾模式以及通过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的社会目标建构更加多元的新闻话语,以便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平等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