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周年。后奥运时代需要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奥运会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化。本文运用框架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媒体此次报道视野开阔,国际化思路彰显,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从而最终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今后媒体需要加大深度报道力度,坚定“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进一步克服“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2.
第29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举办前夕,联合国大会又一次通过了《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这对北京奥运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与奥林匹克精神、人类追求和平的意愿和构建世界和谐发展蓝图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对北京奥运会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内容研究,分析媒体对大型媒体事件报道方式的改变及新的报道特点.通过构建<人民日报(海外版)>相关报道的国家形象图谱和分析国内媒体如何提高中国的国家认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媒体在奥运报道中改变了过分强调金牌的报道模式和"宣传式"的报道方式,更加注重对奥运精神、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报道方式.从而塑造中国积极进步、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加深受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体育报》为例对我国媒体奥运报道"刻板印象"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奥运报道与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体奥运报道呈现以下"刻板印象":"唯金牌论"、"唯中国论"、"英雄主义"、"运动员被看作民族象征";进入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媒体报道的"刻板印象"发生了变迁:"聚焦金牌但不拜金"、"突出中国,兼顾世界","英雄主义"得到弱化、"运动员被看作情感主体"。并对这一变迁进行了社会学解读:1)时代背景:时代的变迁是奥运报道"刻板印象"变迁的重要推手;2)外部原因:"消费社会"人们对媒体的需求"多元化"使然;3)内在原因:媒体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的深化;4)专业运作:媒体运作的专业化促进了"刻板印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国外主流媒体对李娜法网夺冠报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时代,体育报道日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泰晤士报》(The Times)、《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3家国外主流报纸就李娜获得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这一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主题、关键词和消息源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泰晤士报》首先展现了一个充满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女子网球明星的形象。《纽约时报》的报道展现出的李娜,则跨出了网球的范畴,展现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在《印度时报》的报道则构成了一个两面的李娜:在事业方面,李娜果断、机智,而在家庭方面,李娜又是一个依赖丈夫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表明:由于媒体地理位置、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所属利益集团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倾向的不同,新闻从业人员习惯以各自的框架来思考和解释新闻事件。从而,针对同一人物或事件的报道,在不同框架的作用下,国外众多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了微妙或明显的差异。希望透过国际媒体的体育报道更好的对既有的体育体制结构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塑造中国体育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从2011年1期起参考文献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标注,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CAJ-CD B/T 1-2006《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如下说明:一、正文中的标注(1)正文中参考或引用了有关文献的地方用"(著者名,出版年)"标注,著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中国人著者标注姓名,外国著者只标注姓氏;若有多名著者,只列第一著者,空半格后加"等"或"et al"。如:(李小兰,2008)、(张国民等,2006)、(Skinner,2001)、(Nonaka et al,1995)。正文中已提及著者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需著录出版年。如:杨大勇(2007)……(2)引用同一著者同年的多篇文献,在出版年后标注a、b、c……区别。如(Skinner,2001a)、(Skinner,2001b)。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大众传媒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助人们选择值得他们注意和关心的事,通过强化报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北京奥运会,媒体将始终坚持“人文奥运”这一理念进行议程设置,宣扬主流文化,承载人文理念。在奥运会来临之际,思考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走出议程设置的误区,既有前瞻性,又为奥运会的成功报道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从1952年到1984年《人民日报》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结果发现报业媒体《人民日报》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倾向性发展和变化,表现为亲苏反美、反苏反美、反苏亲美和以我为主4个阶段。从中得出:《人民日报》对奥运会的报道主要取决于中国对奥运会的态度变化,这其中政治方面的考量是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人民日报》1990年"亚运会专版"与2010年"亚运特刊"比较分析入手,探析近20年前后我国亚运报道视角以奥林匹克观发生历史演变的路径。研究表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增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我国官方纸媒亚运报道经历了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呈现出的政治图景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的多元体育文化图景,从报道体裁的多样化到以体育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从以关注我国优势夺金项目到重视对冷门项目以及非奥项目的报道,反映出近20年前后我国媒介对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校为本"——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在奥运会《申办报告》中曾承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将举办一系列的传播教育活动,从而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4亿青少年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基本具有6大特点:一是普及广泛,覆盖全国;二是政府支持,形成合力;三是注重创新,形成特色;四是融入教育,促进发展;五是借助媒体,推动工作;六是以校为本,常态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以校为本"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特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文本为案例,分析其报道特点。认为:北京奥运会国外媒体新闻报道表现出新闻实务的专业性、报道文本的生动性和报道理念的人文性等特点。针对国外媒体的人文报道理念,提出:体育记者应充分认识赛事的趣味性,以受众为本;把握受众心理特征,帮助受众"拆墙";彰显人的自身价值,升华受众情感。  相似文献   

12.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在人文奥运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奥运对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提出北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夏季奥运会纪念币回眸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和非主办国发行纪念币的全部拓图和部分实物系统分析研究,构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币的设计思路,为我国发行第29届奥运会纪念币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贯彻人文奥运这一理念,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好以下工作:努力展现运动员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向大众,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积极开展公众的文明教育.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好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善待媒体,做好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极拳节目“行云流水”的舞台造型、拳术套路、场景布局、服装音乐等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观、处世观、和谐观以及古朴典雅的审美观等文化内涵,认为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6.
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探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人文学角度出发 ,探讨了北京申奥理念 ,论述“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目标。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奥林匹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奥运传播的方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的世纪,受众的注意力正日益成为媒介争夺的稀缺资源。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同时也是媒介的"奥运会"。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要在奥运传播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奥运传播的运作意识,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表明,目前首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存在滞后现象。提高首都高校学生奥林匹克文化素养,是成功实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及早进行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入宣传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