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刚当选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会见中外记时.回答了记关于政府官员如何处理和媒体关系的提问。他说:媒体在采访一些官员时遭到拒绝,是固为这些官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少学过如何面对媒体。再一个,群众现在还不适应官员在媒体上说错话.要求官员说的基本上字字句句都是真理.所以他希望刚开始要给一个机会,允许他们说错一句话、两句话。  相似文献   

2.
刚刚当选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回答了记者关于政府官员如何处理和媒体关系的提问。笔者对王市长“老百姓应允许官员说错话”的说法十分赞同,但同时又认为,在现行的政府官员管理体制下,即使老百姓“允许官员说错话”,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现象恐怕还是很难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3.
在每年一度的中国两会上,除各路明星外,最能吸引眼球的当属各级党政官员了.不少官员频遭记者围堵,有的缄口不语,有的侃侃而谈.各路官员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千差万别,而某省长对京华时报记者的态度,将官员与媒体的关系问题推上了舆论顶峰.  相似文献   

4.
在每年一度的中国两会上,除各路明星外,最能吸引眼球的当属各级党政官员了。不少官员频遭记者围堵,有的缄口不语,有的侃侃丽谈。各路官员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千差万别,而某省长对京华时报记者的态度,将官员与媒体的关系问题推上了舆论顶峰。  相似文献   

5.
从顺应民主政治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势在必行。如果从广义上说,有官员名字出现的报道就算官员报道,那么此类报道在媒体中随处可见。如果从狭义上说,能体现官员生活、个性、喜好及其他特点的报道才算真正的官员报道,那么此类新闻在当下是凤毛麟角。偶尔有个落马官员私生活的新闻通讯或特写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12,(33):8
各级官员经常出现在版面上、镜头中,但这样的报道是真正的官员报道吗?真正的官员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怎么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在官员报道中,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哪里?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老问题。但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成共识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我们的一些官员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地应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当代官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虹 《新闻与写作》2005,(10):27-29
新闻发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发言人意味着形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机敏。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现代官员必须习惯于和媒体打交道。要从怕媒体、烦媒体、避媒体,转变为主动找媒体、利用媒体。学会同媒体打交道,是现代型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培养现代型官员的有用舞台。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频祭反腐利剑,一批腐败官员纷纷中剑落马,身陷囹圄,有的甚至丢了卿卿性命。腐败官员的丑相被媒体曝光,从一品大员到九品小吏,“规格齐全”,可谓硕果累累,成就裴然!现根据官职高低、贪吃数量、胆量大小、“污染”程度等指数,对2006年通过媒体曝光的腐败官员进行分析,排出新版2006十大“黑榜”官员,让腐败官员被阳光暴晒,警示着人们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要求领导干部转作风,改文风。面对媒体,政府官员必须要说实话,更要会说话。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媒商成了政府官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政府的高媒商,从而加深与媒体、民众的互动,做好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发展,民主参与度的提高,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透明,长期以来老百姓觉得有距离感的政府和领导干部仿佛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频频在媒体中亮相。但是他们在媒体面前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认为有些官员不会跟媒体打交道,纵观近两年媒体报道中官员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发展,民主参与度的提高,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透明,长期以来老百姓觉得有距离感的政府和领导干部仿佛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频频在媒体中亮相。但是他们在媒体面前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认为有些官员不会跟媒体打交道。纵观近两年媒体报道中官员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周围社会的窗口,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受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众通过媒体对事物的框限,使原有事物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基本模板下得到强调和凸显,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①那么,媒体对官员的正面报道,是否在公众心中树立了正面的官员形象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发展.民主参与度的提高,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透明,长期以来老百姓觉得有距离感的政府和领导干部仿佛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频频在媒体中亮相。但是他们在媒体面前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认为有些官员不会跟媒体打交道。纵观近两年媒体报道中官员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组织结构等方面展开融合,开放性与互动性成为今日媒介环境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以来,传统媒体与政府的"权威发布"被重新定义,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屡屡成为网民的话题和关注点。随着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增强、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不仅局限于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更存在对其进行消解和重构的可能,融媒体时代的政府官员形象建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16日《法制晚报》载:该报记者根据媒体披露的2009年官员雷人之语,选出其中10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官员语录。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记者“替谁说话”,河北承德镇干部史国忠面对上访群众时说“要跳就去5搂”等入选。记者注意到,上述官员说出雷人之语,大多是在就民生问题接受群众提意见或媒体记者采访的场合。  相似文献   

17.
周云 《青年记者》2016,(15):29-30
官员的公共传播是官员面向公众公开说话的过程。官员公共传播出于告知、阐释、回应等具体的需要,最终是为了建立并维护自身与媒体、公众等各方面的良性关系,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但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官员公共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16日<法制晚报>载:该报记者根据媒体披露的2009年官员雷人之语,选出其中10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官员语录.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记者"替谁说话",河北承德镇干部史国忠面对上访群众时说"要跳就去5楼"等入选.记者注意到,上述官员说出雷人之语,大多是在就民生问题接受群众提意见或媒体记者采访的场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13,(30):26-27
在中国,官员们大多奉行谨言慎行的低调原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信仰、事业、金钱、情感、家人怎么看?鲜有人会知道。官员精神世界的隐秘状态,与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有关,也与私欲、安全保障、体制制度、信仰及管理方略有关。他们信仰的各个层面,往往是在当事人落马之后才会被人们感知。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诱惑与压力交织,加上"官场潜规则"和高心理压力的催化,一部分信仰缺失的官员,内心迷茫,甚至陷入迷信、相信鬼神,希望藉此为自己寻找一种释放的方式。尽管落马官员的精神世界虚虚实实,但撩开官场后  相似文献   

20.
媒体代表公众向官员问政性质的对话,是通过面对面,把官员的执政“内幕”揭示出来,加强沟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系统地让公众了解他们的执政原则和思考,了解官员的亲民性,实干态度,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