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摸清了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长江源区现有退化草地2.47×104k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104km2。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的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的结果,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成因提出了适应本区生态环境治理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长江源区大面积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移,加之过度放牧、鼠害加剧等原因,造成草场退化、沙漠化趋势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物优势种群变异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长江源区及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也是重灾区。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和总结野外勘查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源区出现气候、水文、水文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人类的破坏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有利于流域安全发展与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科技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提出了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江的保护一、长江源头的保护。 1、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系整个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效应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十分严重。长江源头地区是长江全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沼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及退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沼湿地广泛发育,以浅积水的内陆淡水湿地为主.天然湖泊湿地向人工、半人工湿地演变明显,沼泽湿地均属于富营养型.湿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种群结构具有趋同性.由于自然与人为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湖沼湿地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湿地水体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从南向北加剧;湖泊湿地水体普遍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湿地调蓄功能逐渐下降.文中对湖沼湿地退化的形成原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过程是退化的前提、基础,人为过程是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东线工程对湖沼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承东启西的长江中游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支流最多的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域内江、河、湖等湿地水文过程及江湖格局发生变化,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有退化的趋向,进而影响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围湖垦殖及湿地农业等方式对自然湿地的利用改造,长江中游构成了自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农田镶嵌的复合湿地结构和景观,形成了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高强度开发背景下自然—人工湿地的互动演变机制,考虑不同退化特征的湿地恢复目标与修复路径及变化环境影响下的湿地综合保护策略是长江中游湿地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湿地退化动因、受损过程与差异性退化机制,提出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路径及综合保护策略,对实现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陆湿地在全球水文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全球范围的内陆湿地发生了明显退化。探究历史和未来湿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湿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未来应重点关注湿地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湿地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研究方向,相关建议可为未来湿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退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但随着人们对湿地关注程度及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受损湿地的回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的恢复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生境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3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9,(4):2-3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于近期完成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显示,长江源区水环境日益恶化,普遍存在湖泊面积缩小、河湖水量减少、泉口下移等现象,直接威胁源区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黄河首曲玛曲县草地与湿地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表明: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玛曲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为此,提出了适应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湿地动态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选择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30年、195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1986年、1996年、200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研究了该区湿地从1930年~2000年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了湿地在各个阶段的动态度和湿地的转出贡献率。结果表 明,从1930年到2000年的70年间,本区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沼泽湿地面积从1930年的123.7×104hm2,2000年仅为22.8×104hm2,湿地从一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27%)下降为微量类型(5%);从湿地的空间变化来看,各阶段的湿地都在减少,但各阶段的湿地减少程度和方式差别较大;从湿地转出贡献率看,湿地不仅被大规模开垦,而且也在迅速退化,以及大量转化为盐碱地。随着湿地的大量丧失,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降解污染物、防止侵蚀、抗洪减灾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环境功能大幅度减弱甚至丧失,加速恶化了研究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技术及现场实地踏勘对武汉市湖泊湿地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湿地地形地貌、水文水系和野生动植物的调查以及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诊断和识别湿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功能退化的湿地提出生态功能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三江源区湿地的类型、特点及保护的重要性;对高寒湿地的退化与高寒草甸的形成、高寒草甸的退化与"黑土滩"的形成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不同类型高寒湿地的退化抵抗能力与管理保护的措施,表明防治高原湿地退化的有效途径是不同类型的湿地应该有不同的放牧制度,合理的放牧制度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抵抗能力大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北大港湿地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克  赵文吉  杜强  谭红武 《资源科学》2010,32(12):2356-2363
北大港湿地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和多种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功能也随之减弱。研究北大港湿地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天津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3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北大港湿地2000年-2008年的水体、植被和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并总结其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研究表明:①2000年-2008年研究区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利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②随着水资源的匮乏,湿地植物群落退化,有向盐渍化过渡的趋势。9年来,湿地植被长势呈现从好转到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湿地水资源量变化密切相关;③2000年-2008年研究区湿地变化呈现自然湿地人工化,人工湿地城市化两大特点。据此提出: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实现湿地-保护-利用-开发-致富-提高-保护……湿地的良性循环是北大港湿地生态改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滨海湿地是滨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战略,构建陆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理论和实践表明:受损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同毗邻未受损自然湿地协同优化,以提升滨海湿地综合生态功能,强化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适应性,减缓自然-人为双向“海岸挤压”效应下滨海湿地的退化消失。据此,文章提出了构建应对围垦开发和适应海平面上升情形下“三线整合”中国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包括:抢救性保护生态红线区,优先开展湿地修复的生态修复绿线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预留蓝线区。“三线整合”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应将湿地修复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协同优化过程,是对以往局限于小尺度、孤立的湿地修复格局的反思,也是将湿地修复提升到区域生态安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剖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文章针对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海岸带管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的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城市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湿地开发行为,导致城市湿地功能退化。所以城市中的湿地保护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对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很多湿地都面临面积萎缩、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湿地过程与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71年《湿地公约》缔结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促进湿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全球性的湿地消失和退化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上升为全球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要素:植被要素和水资源要素,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其参数时空演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近几十年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储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地表土壤水分减少和植被退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