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索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当代教育科学》之所以开设“教苑杂谈”、“教育随笔”栏目,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为广大读者开辟一个比较开放的窗口,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更加鲜活的思想,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二是使刊物的内容、形式、风格更加多样,既为读者提供支柱性的“大餐”,也为读者提供风味独特的“小菜”。“教苑杂谈”、“教育随笔”自面世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众多稿件不期而至,不少稿子相当“出彩”。截止2003年第14期,已编发“教苑杂谈”、“教育随笔”21期,累积发稿71篇,10余万字。但是,我们在审稿中也发现部分稿件…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研是什么,这是每个参加教育科研的教师虽有所感悟,却又难以说清的问题,一位普通教师结合自己参与教育科研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悟,以朴实的语言,谈出了自己的认识,娓娓道来,发人深思,耐人回味。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重要表达形式,前者是教育足迹的真实记录与点滴感悟.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与系统论述。两篇相关文章对如何写好教育随笔,如何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介绍了自己的认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育随笔的含义和功用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手笔录之意。随笔本是散文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叙事、说理、抒情、绘景、状物无所不宜,往往随兴所至,意趣悠长。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例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也常用"随笔"之名。延至现代,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以及秦牧、黎先耀、刘心武等也都是随笔写作的圣手。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阳阳 《教育》2012,(16):61
陆有铨教授在教育学界以思想深刻著称,被称为"批判型的思想者"。《陆有铨著作集:教育是合作的艺术》汇总了陆有铨教授最新的教育论文和随笔,所涉及的教育问题极为广泛:大至近现代世界和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小至各级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引进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宿仲瑞 《山东教育》2005,(31):17-19
目前,我们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为本校青年教师潭海霞编辑出版了《且行且思——谭海霞教育随笔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成果.共收录了谭老师38篇独具个性特色的教育日记。笔者对谭老师的教育随笔手稿读了三遍,并组织有关同志进行了反复的学习、讨论与修改,当这一成果发到全校教师手中时.引起了教师们的共鸣和感叹;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教育是阳光下最美丽的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自身必然也要进行健康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辛勤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如果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对自己日后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将征求教师的随笔佳作,集结成书,书名为《用心灵守望教育——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随笔精选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8.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我是从写教育随笔走上教科研之路的。这些年来,写了不少文章,其中一半左右是教育随笔,大概有200来篇,结集出版过两本随笔专著(与陈明华老师合著),颇受读者的欢迎。我一直在坚持写教育随笔,除了因为读者喜欢之外,还在于这种文章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写教育教学随笔,就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心中的感悟随手写下来。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什么教学问题,学生有什么创造性的见解。听别人讲课时发现了哪些优缺点,备课、批改作业时有什么发现,读了哪篇教育教学著作,看了哪部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剧。  相似文献   

11.
包守霞 《甘肃教育》2022,(16):59-61
教育随笔不但真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方法、反思,还在师生间搭建知识交流、思维交流、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基于此,文章论述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意义,通过实践调查和文献查阅分析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应遵循的原则,并探讨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开栏的话】写论文是不少老师头疼的事,尽管大家从小都接受了不少的作文训练,但一到写论文的时候,好像仍感到使不上劲。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参加了不少,但真正涉及到教育论文写作的,似乎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老师们仍然只有靠自学自悟自得。其实,教育专业论文也有各种文体,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调研报告、课题报告……不同类型的教育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但每一类文章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年试图在实践版开设"教育写作"这一栏目,分门别类地给大家讲讲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论文的写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选定了一本专业书,本想一口气读完,可是从学校带到家里,从案头拿到床头,几个月过去了,甚至一年时间也未能读完;一种教学现场或一个教育案例很有典型意义,一时触发了我们的情思,想写一篇教育论文或教育随笔,可是直到灵感飞逝也未能落笔成文。若有这种情况,也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错,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研究》无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术杂志。35年来,支持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教育研究人才,进而在中国的教育界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也成为教育界学者们非常向往的一个学术杂志。所有这些,是《教育研究》35年来发展积累的成果,是《教育研究》杂志社领导与所有编辑员工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是教育界同仁们支持参与的结果。为此,我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由衷地向《教育研究》杂志创刊35年表示祝贺。《教育研究》为什么能够在众多的教育期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2014,(21):43-43
正为了彰显陶研特色,促进一线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生活教育》主要栏目"感悟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案例"、"生命教育"、"教育评论"、"教育随笔"、"生活作文"、"心理热线"、"亲子教育"、"名校风采"、"教育名家"、"域外教育"及教育教学类论文(含"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等子栏目)面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学陶研陶者、家长和关心教育的公众诚挚征稿!同时欢迎名家、大家赐稿!一般投稿信箱为:shjy1934@126.com;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信箱为:  相似文献   

16.
B校自建校以来,奖牌抱回了不少,在当地也小有名气。B校很注重常规管理,他们的校本教研也开展得不错,但老师们不善总结,因此,教育教学论文在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几乎没有。为了激发老师们撰写教育教学文章的积极性,B校长大胆地对《学校校本教研制度》进行了修改,在“文章发表”这一项加进了“凡教育教学论文(随笔、反思、教育故事或教学叙事)在有邮发代号的ISSN或CN刊号的教育杂志公歼发表的,每篇奖励400元。”  相似文献   

17.
周颖 《湖南教育》2008,(3):44-45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延续了肖川前两本教育随笔的风格,其文字如诗歌之美丽,其着笔贴近教育实践,其内容直指教育之意蕴.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以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抒写他人生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     
《教育交流》杂志征集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师随笔《教育交流》杂志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管、中国和平出版社主办、中华少年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正式教育期刊,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674/C、国际标准刊号: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2013,(1):128
一、主要栏目与投稿信箱:主要栏目有"本期关注"、"感悟生活教育"、"近现代教育"、"教育评论"、"教育名家"、"陶研界"、"名校风采"、"教育随笔"、"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亲子教育"、"生活作文"、"心理热线"、"域外教育"、"书评影评"等。一般投稿信箱:shjy1934@126.com;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信箱:shjytxz@163.com。二、来稿须知:1.请在每篇来稿后注明真实姓名、职称、单位、联系地址、邮编、电话、E-mail、QQ号码、投稿栏目。2.来稿务求原创,文责自负;另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若三个月未见采用,可自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教育随笔是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观察、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哪怕是点滴体会,也往往是有感而写。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