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一语如何解释,近年来聚讼纷纭。《古代散文选》上册注:“轼,车前的横木。人立在轼后,可以把手靠在轼上。轼较高,登轼可以望远。”①这条注释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轼”是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但前几年有人著文反驳,说“轼”仅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这“轼”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凭轼”的意思,而原句的标点错了,应改为“登,轼而望之”才对。②新近出  相似文献   

2.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各地试用的部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曹刿论战》篇。由于对其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理解不同,标点就各异,在运用电化教育时所画的有关场景自然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怎样正确标点“登轼”句?我们认为,既应正确理解古代“轼”的含义,又应细玩“登轼”句上下文的文义,还应根据《左传》作者在使用动词“下”、“登”时的行文习惯。前两点,《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陈富槐、彭延铭同志已有所论述。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左传》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6.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中有两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我认为应在“下”与“登”后分别断开,“辙”后改逗号为分号,才符合史官之本意。如此,则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先说“视”与“望”。文中“视”的对象是“辙”。“辙”的含义是车的“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在车上“向下”当然可以看到。但要看出名堂、看出道道来(如后文曹刿所言“视其辙乱”),则非下兵车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课,“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多年来都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依据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必须符合情理。那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就不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9.
轼是否可登,“登轼而望之”如何断句,学界对此争论已久。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古战车实物的出土,作者经多方考证,且从物理力学的角度计算,确定“轼”不能承受常人体重。因此,作者认为“轼”不可登,“登轼而望之”只能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相似文献   

10.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目前有三种情形:一是在“辙”下用逗号隔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都是这样标点的。二是在“下”和“辙”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三是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在“下”、“辙”、“登”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三种不同的标点,反映了对这句话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下视”理解为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之配套的参考书以及其它教学参考资料,甚至是不少辞书,都是这样翻译的:“(他)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翻译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我们还可以这样翻译:“(他)向下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1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集自己《越戍登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而成的对联。上联大意为,只要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无关紧要。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死生以之”句意。“以”,由、凭。  相似文献   

15.
“[轼]作动词用,扶住车前的横木。”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 H 版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注解。“轼”作动词,是文言文中词性变化的需要,然而把《曹刿论战”中的“轼”也作动词,就欠妥当,特提出来探讨。“登轼而望之”,是承接“下视其辙”后的连续性动作,用现代话说就是登上车前扶手的横木,瞭望败敌溃逃情状,按“上教  相似文献   

16.
对《曹刿论战》一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的解释,不少人说是(曹刿)“向下看了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又登上战车前最高处的横木上,远远眺望溃退了的齐军”.我颇怀疑。按照事理推断,(曹刿)向下看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尚合于事理;但站在战车前最高处供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上,就大不合事理了,因为要站在供  相似文献   

17.
《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下简称《春译》)于在春先生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已出四编,每编印行二十余万册,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春译》之撰,不同于一般的古文今译,因为它“译文语言用普通话,尽量做到口语化规范化”,“是一个新品种,是一种新工艺”(见该书“出版说明”)。它不但有助于一般读者学习文言散文,而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于先生希望该书“经受社会的检验,接纳群众的批评”,所以笔者仅就浅见所及,提出几例与译者、读者共同讨论,以求得正确的理解。 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春译》:“他下车去察看了齐国战车的车辙,又爬上车杠了望了敌人的队形”(第3页)。句中“下”字不是动词“视”的状语,本身也是动词,译为“下车”是正确的。下车子后,自然还要上车才能追逐齐师,故“登”字,应译为“上车”才对。“轼”字是车箱前扶手的横木,译为“车杠”,不确。“爬上”轼木察看,真是悬乎的耍杂技动作了。 二、“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春译》:“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去。”(21页)何谓“渤海的尽头”?是此岸还是彼岸?以“尽头”释“尾”字,不当。郝懿行《尔雅义疏·第十二释水》:“尾犹底也。”渤海之尾,应是渤海海底。  相似文献   

18.
一、《左隐五年传》:“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断句及标点误。(43)面 沈玉成《左传译文》(9面)据此译为“鸟兽的肉摆不上宗庙的癸器里”当前诸注本俱认为“之肉”的“之”字相当于“的”字,以致断句误。考察文意与语法,原句应解为“鸟兽,其肉不登于俎,(其)皮革……不登于器,则君不射。”这本来是假设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显得简练明确:这里“鸟兽”(后加逗号)一作其的前词二作“谢”的提前宾同,比普通句法用字省而达意明,原来此“之”字应训“其”,“之肉”即“其肉”。 “之”训“其”,当有所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表。”言殷其即丧也。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第五期《语文函授》上刊用的《<李(?)雪夜入蔡州>笺评》,把“李祐、李忠义(钅矍)其城为坎以先登”句,笺注为“……坎以先登,即以坎先登。”我觉得在这里,一是把音步弄错了。不是“(钅矍)其城为|坎以先登”,而是“(钅矍)其城为坎|以先登”。音步错了,意思当然也不会对。二是“坎以先登,即以坎先登”,是把“以”字错讲成为介词。我认为不宜把“坎以先登”讲成“以坎先登”。“以”在此处应讲成连词,译成“从而”,似乎较妥。  相似文献   

20.
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土.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现其文以求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