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德育便成为一座孤岛。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德育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一、德育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写话的源泉,写话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需要。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养成习惯;开展活动来丰富生活;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动手操作,感受生活;观看图画,重视积累,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能写。  相似文献   

3.
生活数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是将数学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办法。生活数学的有效实施,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又让学生体验一种积极、充实、健康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音乐,也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重要的艺术。音乐课在我国的教育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音乐这一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美育的发展,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门学科。音乐这一学科可以美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除此之外,音乐这一学科还能够使学生积累一些乐  相似文献   

5.
蒋可菡 《生活教育》2014,(23):119-121
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激发情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一、鼓励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1.每日一记,积累素材。作文,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前充分酝酿。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期待心理 (一)发现生活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如罗梭所说,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很多学生觉得生活总是一天天地重复.没有什么值得写的题材。老师在平常和学生一起时.应随时注意留心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随时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要你用心去思考、观察.用心去记录,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许峰德 《现代语文》2008,(8):132-132
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是学生习作的痼疾。在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都是花费许多心力旨在改变这一现状,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阅读面窄,积累薄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学生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写不出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因此,作文创新,除了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就是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所在。这也应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因为,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而好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许平 《考试周刊》2007,(12):93-94
生活对语文来说是何等重要。有些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恐惧写作,造成这一现象的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本身。《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写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有了精彩的生活、美妙的生活,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写作激情,学生的写作之趣,自然从中而来。创新班级活动,让学生拥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们面对自己亮丽生活而怦然心动,记录下富有独特魅力的那一刻。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是为了这一课,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校的课余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他们课余生活的组织者、服务者、创意者。  相似文献   

10.
谭在强 《考试周刊》2012,(30):50-5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课程生活化应是学生的真实生活,而非虚假生活让课程回归生活,就是要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文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能把学生生活仅仅理解为学生的日常交往,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之为学生生活。这种理解可以使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可以使教育的各种目的和理想统合起来。当然,美善的学生生活还应被理解为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是一种教育的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部生活。因此,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心态要放松,因为这是一种生活;视野要更开阔,因为必须关心学生的全部生活;感觉要更鲜活、更敏锐,因为生活不仅包括枯燥的ABC和XYZ,生活是鲜活的、微妙的、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4.
黄锦国 《广西教育》2014,(45):114-115
正教学情境是联结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实现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我成长。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升生活经验(一)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  相似文献   

15.
初中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作文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的人格形成。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运用作文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学生作文导写包括:引导学生写好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写好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的作文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行为与学生的生活相伴而生,因学习、生活的需要而实践,因实践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可是,如何让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生活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7.
毛先殄 《新疆教育》2012,(13):209-20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脱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杨雪俊 《课外阅读》2011,(9):302-3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0.
黄义 《广西教育》2011,(20):53-53
所谓生活化作文,就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这是解决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弊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内容充实是中学生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内容是指写进文章的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