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朱熹的心本体论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在杨慈湖和陈白沙的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备的、首尾一贯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通过揭示哲学基本范畴来把握某一哲学体系,这是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同其他哲学体系一样,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联结而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知行合一”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总体上来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于他的“知行合一”说要辩证地看待,决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它的合理成分,抛掉它的糟粕。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以及它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在于培育符合心性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具有哲学思维的教育家,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是至圣先师孔子,还有一位就是王阳明先生。说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就不能不说到其哲学思考——心学。正是基于心学的钻研,才使得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显得灿烂夺目。要了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其哲学思想,也就是其心学。他求学悟道开始时也是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乡村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基层农民的组织体系及其控制模式的建构问题。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较前人更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从思想倾向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同民本思想和王权专制主义相结合的复杂混合体;从实践特性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措施具有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特点,地方官僚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则是被控制的对象;从阶级立场来看,王阳明作为官僚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关于乡村治理问题的思想与实践旨在维护岌岌可危的明朝专制统治,因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思想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龙岗书院是王阳明最先创办的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回答》奠定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并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走遍天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是“树人”,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与王阳明之间的瓜葛,是件颇难言说的“公案”.其难处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封建地主阶级刽子手,论证封建“天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王阳明竞一再受到郭沫若的热情“礼赞”:留学初期敬仰他“学行万古”;二十年代颂扬其精神“如象太空一样博大”:三十年代,仍“相信他终不失为找们民族发展中的一个杰作”.但是,从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郭沫若“礼赞”王阳明时,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他解释说,他是在身患重疾,“悲观到了尽头,屡屡想自杀”的人生关头接触王阳明《全集》的,当时“是以彻底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的基础上,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明伦”、“德教”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根本内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是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礼乐教化”、“敦厚风俗”是王阳明社会教育思想途径与目的。继而文章在肯定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绩效和历史影响的同时,认为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文化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根据哲学上的“良知”本体说,以种树为喻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虽然他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雷红霞 《考试周刊》2011,(78):212-213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特。他注重道德教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与弟子平等相待,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守仁(1472—1523)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他一生经明代朱见深、祐樘至原熜四帝。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左佥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巡抚等职。在为官期间,他大力提倡办学,热心教育。从三十四岁开始,到五十七岁病死,执教二十多年。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他堪称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教育家。本文仅想就他语文教学思想作一粗略探讨。一、王阳明语文教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思包托“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三个部分,在明中叶风靡一时,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是语文教学思想的基础,而语文教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是南宋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哲学观点的发展,即所谓  相似文献   

12.
王守仁(1427—1528)是明代的大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上,他是当时主观唯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在反对程朱学派权威的口号下,进一步发挥了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学说,建立起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完整体系,在很多方面,比英国的蒙昧主义者巴克莱更早地创造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在教育上,王守仁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中晚年主要从事教学活动,潜心培养门徒弟子。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他三十七岁时,至今内蒙的龙场,建立起了龙冈书院,次年在  相似文献   

13.
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以儿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王阳明十分重视蒙学,他把道德教育放在了蒙学教育的首位,提出了"顺应、诱导、启发、竞争"的蒙学教育思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起着导向作用,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顺应性情,激发学习兴趣;重在诱导启发,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竞争式教学,寓教于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又叫王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从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至去世时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车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更有其独到之处,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5.
唐甄(1630—1704),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所著《潜书》,是我国早期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自然观上,唐甄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元论者。但在认识论上,唐甄没有坚持住唯物主义立场,他在晚年“宗阳明良知之学”(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提出所谓内心体验的“悦入”说理论,从认识论上堕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唐甄虽然从消极方面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却从积极方面运用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把这种理论和事功、为政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唯心主义原则上说来都是腐朽没落阶级的强心剂,为什么代表社会进步势力利益的唐甄也把它作为自己批判旧世界的精神武器呢?人类思想发展史告诉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王阳明的心理思想范畴中重要的是良知。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良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必修三在讲到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时,用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例子来反衬,具体内容如下: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1  相似文献   

18.
王守仁简介王守仁(公元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明武宗、世宗时,曾任南京兵部尚书。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明朝,他多次出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暴动。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同时,王阳明主要成就在哲学领域。他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批判来喜的“理学”,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王守仁的著作由他的学生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传习录》(上、中、下)和《大学问》。王守仁的一个弟子抓住一个小偷。小偷听…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是明代中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程朱理学及前儒学说,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悟出了“教化”之道,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他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立志勤学、有教无类、戒傲戒躁、慎交友、重人伦、师生和谐等精神在当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提到王阳明思想的演变,最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是“龙场悟道”、“前三变”和“后三变”之说,而往往忽视了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佛学思想的来源——“九华问道”。本文就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上九华山,与儒、道、佛三家士人交游、交谈等,并结合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试分析九华山佛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