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这样问过学生:“一般情况下,看一场足球,欣赏一部大片,你们是选择彩色的还是黑白的电视机呢?”学生奇怪地回答:“彩色电视机啊!”我说:“嗯,那你们写作文,为什么就一点颜色的字词都不用,‘残忍’地要我们阅卷老师只看‘黑白电视’,呢?”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3.
焦裕禄同志曾对兰考县委的同志们介绍自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所谓“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和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因此,他从毛主席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对照自已,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是不善于“过电影”。我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有十年了,虽然读了一些文章,但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方面,成效都不显著。过去在大小会上经常检  相似文献   

4.
考验老师     
一天上完课,我正欲走出教室,一女生拦住我:“老师,‘卤莽’的‘卤’字这么写对不对?”我看了看纸上的字一时语塞。读了4年中文系,只知有“鲁莽”一词,还未留意过是否有‘卤莽’一词。我极力地回忆,却拿不准“卤”是否正确。其实我当时只要翻一下学生放在书桌上的字典就可以解决。但我放不下脸来,我的课一直颇受学生欢迎。过了一会,我严肃地对她说:“你不晓  相似文献   

5.
教学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时,学生拿文中这样两个句子请教我:一句是“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另一句是“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6.
教学三记     
我刚从高中来到这所初中时,一位老教师忠告我:初中生不比高中生,思维浅,纪律自觉性差,搞质疑啊,讨论啊,都是花架子,浪费时间———直接把结论赠给学生就可以了。我心中有了数,便一一照办。但那三次以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是“怎”还是“争”学完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例行地问了一句,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举手,没想到,果真有人举了,还是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王珂。“老师,争渡的‘争’读几声呢?”“上课时不是注了嘛,第一声。”我淡淡地答道。王珂脸红了,旁边几个同学挤眉弄眼地笑。“我觉得要读第三声,你说过,通假字…  相似文献   

7.
一、三读三改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教给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倡过这种教学方法.他说:“写完一篇文,念几遍对修改文章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我相信,这是叶老的写作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8.
王文丽 《师道》2005,(11):44-44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章,大意讲的是——在一个乡村小学校里,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这个孩子在粗糙的格子本上写道:“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以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  相似文献   

9.
《十六年前的回忆》至少教过四次。这次教,无疑是轻车熟路,尽管有不少同行听课,我不愠不火,按照预设的过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向目标”逼近,就在我准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法庭见面”一段时,学生1突然举手问“:老师,难道惊堂木会说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让他继续往下说。“老师,课本上是这样写的‘: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乍读起来,不是惊堂木在说话吗?”“我觉得也是这样。”不由我答话,学生2就接过话头“,惊堂木拍在桌子上,肯定会发出‘啪’的响声,可这段话中,只‘有不许乱喊’这四个字是我们在读课文时听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故事: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博士。只要到过黑川博士的癌症研究所看病的人,都感到他有一双温暖的手。每到冬天,黑川就会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使手心总是保持一定温度。他说:“患有癌症的病人心情本来就不好,如果他一来看病就能碰到一双温暖的手,感受到你传递给他的融融暖意,就会使病人重新点燃希望之火,产生治愈的信心。这叫从‘心’开始,用‘心’对待。”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深刻的体悟!读了这则故事,感受颇深,同时也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这样两个教学片断:【片断一】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改研讨课上,老师在自己…  相似文献   

12.
开心笑吧     
《现代语文》2005,(9):40-40
舅妈“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对,她嫌我穷。”“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吗?”“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从反面理解有个失恋的人愁眉苦脸地告诉朋友:“我所爱的人拒绝了我的求婚。”“这有什么呢,”朋友说,“我告诉你,女人的话,有时得从反面理解。她说‘不’,就意味着‘是’。”“可是她没说‘不’。”“她说什么?”“她只说了‘呸’。”  相似文献   

13.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4.
李迪 《江西教育》2024,(16):50-51
<正>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学生会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课间十分钟,一个男生跑来说:“老师,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视频,上面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前四个字我明白,是说学习就是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但是‘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呢?为道为什么要‘损’呢?而且视频里的老师说,‘损’到最后,就什么都能明白、什么都能做到了。我不懂……”我惊喜地看着他,笑着说:“问得好啊!这正是我擅长的领域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相似文献   

15.
鸭的喜剧     
自从安徒生的《丑小鸭》的故事发表以来,鸭群就出现了骚动。“我早说过,我本来是一只白天鹅,但是我受到了冷落、轻视、误解,我的青春就这样白白地逝去了还我青春还我白天鹅的羽毛和翅膀还我白天鹅的荣誉和骄傲”老公鸭说。“完全是由于农夫的有眼无珠,加上火鸡的嫉贤妒能,使我们贫困、潦倒,而且被称为‘鸭子’。‘鸭子’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笨是‘鸭子’的特征,难道我们笨吗?虽然我现在不知道一加二等于几,难道这是我的过错吗?有谁培养过我呢?有谁送我上过大学吗?”母鸭也呱呱地叫了起来。“我想我已经变成一只天鹅了,不信可以去湖水边照…  相似文献   

16.
议论纷纷     
现在距期中考试还有12个小时35分59秒。电视机首先发言:“昨晚小主人还对我一会儿笑得嘻嘻哈哈,一会儿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可是今晚我怎么就光荣地‘下岗’了?”餐桌接着说道:“以前每到吃饭的时候,小主人总是慢慢腾腾地从屋里走出来,优哉游哉地细嚼慢咽,而今天却三步并作两步走向我,只吃了两口饭就一抹嘴走了。”夜,静悄悄的,月明星稀,依稀可见几朵云彩在空中飘浮着。此时距期中考试还有12小时3分20秒。台灯说:“以前我每天9点钟就准时闭眼睡觉。而今晚,我都成‘特困’台灯了,还不让我睡觉。我可得向小主人索要‘精神损失费’!”又这样僵了…  相似文献   

17.
鸭的喜剧     
自从安徒生的《丑小鸭》的故事发表以来 ,鸭群就出现了骚动。“我早就说过 ,我本来是一只白天鹅 ,但是我受到了冷落 ,轻视 ,误解 ,我的青春就这样白白地逝去了 !还我青春 !还我白天鹅的羽毛和翅膀 !还我白天鹅的荣誉和骄傲 !”老公鸭说。“完全是由于农夫的有眼无珠 ,加上火鸡的忌贤妒能 !使我们贫困、潦倒 ,而且被称为‘鸭子’ ,‘鸭子’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人认为笨是‘鸭子’的特征。难道我们笨吗 ?虽然我现在不知道一加二等于几 ,难道这是我的过错吗 ?有谁培养过我呢 ?有谁送我上过大学吗 ?”母鸭也呱呱地叫起来了。“我想我已经变成一只…  相似文献   

18.
小诗变伟大     
刘文伟去参加陶行知办的暑期共学会,他介绍自己说:“我叫刘文伟。”陶行知幽默地说:“你的文章伟大呀?”小刘连忙说:“不,相反,我很渺小。我已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陶先生笑了:“对了,不要自封伟大,要群众承认才是真伟大。你愿做芦苇,好。不过‘一苇’也可以‘杭之’嘛。”小刘说:“我读过《诗经》,知道‘一苇杭之’,苇是指船,我愿做一艘济世渡人的船。”陶先生说小刘思想小错,是个小诗人,又说:“写了诗要先念给老妈妈听,别人听得懂,才算是好诗。写文章也要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或不愿听下去,这文章只好扔到垃圾箱…  相似文献   

19.
一、审题要认真 作正确切入点的选择来自对题意的科学分析和对材料中心的准确把握,因此,审题一定要“瞄准”切入点,击中关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要求,在作题目没有读懂以前,一定不要匆忙地先动笔,在没有真正理解题意之前就去做题,那肯定是不成功的。读懂,重在理解命题人的意图,要认真读题,要认真地揣摩题中的每一个字,从而明确题目要求,把握住写作重点、章中心、取材范围及体要求。如果是给材料的作题,还要认真读好材料以及题目对使用材料的提示和要求。对材料阅读分析一遍,没有理解,就来第二遍,甚至第三遍都可以,直到真正把握题意为止。例如:“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他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