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利用原子探针、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电镜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Fe-14B中B和FeZrB中添加元素Cu、Au和Si的分布及其对磁性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对Fe-14B,直径约为80 nm的α-Fe中B含量高达2.5at%,这是α-Fe与非晶富B相平衡的结果;(2)加入Cu后Cu原子在α-Fe结晶以前形成Cu原子团簇,为α-Fe相提供形核位置,提高其形核 密度;(3)加入Au后,在形成较多的α-Fe以后Au才形成团簇,在α-Fe长大过程中Au和Zr 发生共偏聚;(4)对加Si非晶,在α-Fe的形核和长大期间,Si原子被从α-Fe中排除进入 非晶相,Si的加入使α-Fe的体积分数下降,因而使磁致伸缩系数λS增加,Si含量为4at% 时,λS=0。上述结果为设计高性能纳米晶软磁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61-161
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4组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Si(111)单晶衬底上Pb薄膜中的厚度变化对原子表面扩散运动的影响。他们分别在不同厚度的Pb薄膜和楔形Pb岛表面沉积了不同覆盖度的Fe原子,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Fe原子在初始生长阶段的形核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Fe在不同厚度Pb薄膜上的形核密度可以相差近1倍。在楔形Pb岛表面,  相似文献   

3.
<正>项目概况物质就其原子排列的方式而言可划分为晶态和非晶态两类。原子排列整齐有序的称为晶态,原子排列混乱无序的称为非晶态。已有的研究表明,原则上在合金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过程中,有足够快的冷却速率,便能抑制结晶时的形核与长大,从而得到非晶态结构。在八十年代以前,对已知的合金体系而言,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极快,约为106 K/S,因此限制了非晶合金某一维的临界尺寸只能小于50μm。通常,非晶合金制品的形态为带材、丝  相似文献   

4.
熔体过热处理是细化组织提高合金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高温过热时,在Al-5%Fe合金熔体中加入同种成分Al-Fe合金的过热处理丁艺,对Al3Fe相组织形貌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金未经过过热处理其组织大多由粗大的针片状和针状组织组成;采用Al3-Fe合金过热处理时,当过热温度为1000℃时,组织为较小的针状,过热温度过高时,合金组织又会变得粗大。试验中还发现,组织中有部分的Al3Fe相出现分叉,花朵状的分叉更为明显,本文对这种现象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转导网络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联的参数对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系统模型简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基于TNF-α诱导的NF-κB信号转导网络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选择IKK作为系统的阶跃输入信号和NF-κBn作为系统的可测输出,利用直接微分法分析振荡输出信号NF-κBn关于64个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并选择适当的允许误差目标函数ε,将原系统模型中的9个不敏感参数删除进行模型化简。仿真结果表明,原模型与简化模型的系统输出NF-κBn完全吻合,同时,简化模型的其余25个状态输出也与原模型的输出基本一致。因此,参数敏感性分析和模型简化结果为生物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移创造技法入考题设计,使中学化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连一高屋建瓴的设计艺术,在通向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的最终形成的圣殿中,蕴育着巨大的生命力,已经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仿形自然塑造形状,仿形创造发明。“移植”仿形于编题,如同鲁班观察齿形草叶划手而发明结一样,是将本解问题仿照给足形状的侵惠条件,在观察、比较、思暮、理解、迁移中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例1:有机环状化合物的结沟闻式可进一步简化,倒闭A式耳闻写为B式,C式是1990年公开报导的第10005种新化合物,则化合物C中的碳原…  相似文献   

7.
Ti_(50)C_(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Ti粉石墨粉按原子比1:1的比例混合配成Ti_(50)C_(50)混合粉,球料重量比为10:1,用高能球磨的方法在行星球磨机上进行机械合金化实验。对球磨不同时间(0,5,40,60,80h)的粉末样品用XRD、TEM、SEM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球磨初期,C原子向Ti晶格及晶界扩散,形成Ti的过饱和固溶体,致使衍射谱上石墨衍射峰消失;进一步球磨,此过饱和固溶体可以形成纳米晶结构,其晶粒尺寸大小约为20~50nm,球磨40h后混合粉中有TiC生成,但单纯通过机械合金化法不能使Ti_(50)C_(50)混合粉末完全转变为TiC。  相似文献   

8.
皖东的滁州、上腰铺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东缘、毗邻郯庐断裂带东侧,与之伴生有一些铜(金或铁)矿化.它们的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127.17±0.40Ma,129.90±0.23 Ma.滁州、上腰铺侵入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埃达克岩基本一致:如SiO2>56%,高Al2O3(14.84%~16.38%)、Sr(369×10^-6~1335×10^-6)、Sr/Y(43~185)与La/Yb(22~44),但低Y(5.51×10^-6~11.0×10^-6),Yb(0.51×10^-6~1.09×10^-6),无明显Eu异常-正的Eu异常(δEu=-0.75~1.28).另外,岩体中部分样品具有较高的MgO(2.23%~5.25%)、Mg#(53~68)和Cr(89.6×10^-6~206×10^-6)、Ni(43.0×10^-6~72.0×10^-6),类似于高镁安山岩.这两个岩体的Nd-Sr同位素特征为:(^87 Sr/^86 Sr)I=0.7060~0.7067,εNd(t)=-11.53~-14.07,说明其由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可能性较小.我们认为,滁州、上腰铺埃达克质侵入岩可能由拆沉下地壳熔融形成,熔融产生的岩浆在穿过上覆地幔的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发生强烈相互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幔橄榄岩的混染而使得埃达克质岩浆的MgO、Cr和Ni含量显著增高;另一方面,岩浆中的Fe2O3可能加入到地幔中,导致地幔的氧逸度(fo2),)增高,地幔中金属硫化物被氧化,地幔中亲铜元素则以硫酸盐的形式进入熔体中.富含Cu、Au等成矿物质的熔体在快速上升到地壳浅处时,可能由于温度、压力或氧逸度(fo2)的降低,释放出Cu、Au等成矿物质,导致矿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科学学派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伦 《科学学研究》1997,15(3):17-23
科学学派是科学知识与科学社会“交叉”的产物,科学危机是科学学派形成的前奏,科学社会的需要则为科学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学派理论纲领的形成有其充分必要条件,学派领袖则是集知识权威、导师权威和组织权威(加上迷人的气质)于一身的科学权威;科学学派的“核”在学派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师生互择”机制决定其聚合的轨迹,科学论争(科学竞争)则起着催化放大的作用。科学学派的繁衍、分化是其引人注目的两种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具有抗多径干扰以及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技术可以提高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这二者的结合成为B3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对MIMO—OFDM系统中不同信道状态信息条件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进行性能的仿真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信噪比高时,采用高阶调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吞吐量;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自适应技术对多普勒扩展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