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之分。理性德育立足于理性主义哲学,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具有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情感德育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依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人作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使高校理性德育与情感德育在实践中成功融合。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并超越生活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对道德教育时间性、空间性、价值性的哲学之思,目的就是要提倡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放弃传统道德教育灌输不可质疑的、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权利,引导大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此,分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意是人性深处的精神原型,也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具有较浓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色彩,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道德教育枯燥乏味、效能低下。高校道德教育要摆脱现实困境,需要回归生活世界,淡化道德教育单一的科学话语、理性文本局面,寻找另一种观照心灵的诗意言说、诗性话语,以弥补理性德育的不足,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关注,从传统道德教育的建构到当代道德教育中政治与德育的博弈,体现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嬗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审思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因此,要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学校德育中灌输的意义及其实施阈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性彰显的现代社会,灌输在我国道德教育中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灌输的实施 是有一定阈限的,超过了这一阈限,灌输就会走向强制,成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灌输的实施阈限 就是不能压制和束缚受教育者的理性自由。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引导与自主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79):161-162
康德是教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就道德,并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思想。通过浅析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借此提出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德育方式多元化及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等增强高校生态德育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视它在德育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基于灌输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德育的实效远未达到社会的期望。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建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文章提出了高校德育实践的基本样式、应遵循的原则及高校德育实践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政治与德育博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四大困境: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并针对各个困境分别提出有效破解方法,寻求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走出误区的路径.文章对高等教育存在的误区进行理性考量,以期得到有志研究者之共同深究,力求构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适应大学生内在合理需求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了需要和动机、情感与意志、信仰与信念、直觉与灵感等几个方面,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高校德育中并发挥着作用.适度的非理性因素往往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旦非理性因素脱离理性的指导就可能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之一,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考察诚信传统、内涵和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德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情境、行为和主体三个维度解析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为中关高校道德教育比较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范型.基于情境、行为和主体三个"矢量"的差异,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在教育情境、教育行为和教育主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中关大学道德教育比较的启示下,"有效德育"蕴涵着对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状况的反思与改革诉求.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要实现从单向的"道德知识传递型"向多向的"道德意义建构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的叙事取向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方式,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的体现。其核心就是“对话”。德育叙事与对话德育给我们的启示有:高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必须重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对话教学与灌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9.
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但它不是万能药方,它是有限的,必须加以理性审视,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对美国的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强调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主体性意义,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实效化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