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预防S101线西华山隧道工程进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和周边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危害,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在收集工程建设用地工作区的水文、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通过现场踏勘、分析,等野外调查和相关测绘工作,完成了灾害地质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并阐述了工作区地质危险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是工程建设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评估项目应结合项目本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本文以唐山地区某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确定评估区范围、评估重点的方法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元谋县地质灾害严重,对其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有利于预防地质灾害。通过 Arcgis 与 ENVI 软件生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 8 个评价因子图。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 Python 实现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评价因子权重,对元谋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元谋县以中危险区域为主,高、中、 低、轻微危险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 16.3%、39.5%、24.9%、19.3%|②地质灾害点落在高、中、低危险地区共占86.1%,落在轻微危险地区为 13.9%。改进 AHP 简化了传统 AHP 的计算难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解读主要地质灾害”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修V《自然灾害与防治》中自然地理知识最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及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何种形势,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存在什么缺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何在法制轨道上有效开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缺陷,总结以往经验,学习国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逐渐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科技前沿的高校,引入高效、高精度的无人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专业课程,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害体的三维建模、信息提取及灾害评价成为本科教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灾害评价专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建设与推广实例,总结分析无人机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优势,突显无人机技术在本科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地质灾害评价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是通过远距离获取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来识别目标地物的技术,具有获取信息量大、适应性强、能够动态监测等优势,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河南省地质灾害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研究发现,遥感技术在调查已发生地质灾害体、识别潜在灾害体、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灾情实时调查与损失评估等方面较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手段更快捷、准确,因此在河南省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制定了较完备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我国历来很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已经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但仍然存在缺乏灾害对策基本法、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层次过低、灾后重建缺乏制度保障、应急救援制度不完善等不足,应该借鉴日、美、俄等国地质灾害防治法制的先进经验,制定灾害对策基本法、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立法位阶、完善灾后重建和完善应急救援、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制。  相似文献   

9.
五华县是梅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的县(市)之一。区内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发育呈明显的地域性。通过地质灾害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依据、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区划,五华县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并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同时,根据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灾害点密度、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各种因素,五华县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奖励》2008,(8):F0002-F0002,1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甲级岩土工程勘察、测绘单位之一,是全国第一家从事地下铁道勘察、测绘的大型企业,可承接轨道交通、市政、铁路、工民建的设计咨询、勘察、测绘、监测检测、监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等任务。  相似文献   

11.
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薄弱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高等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上。地学教育是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防灾减灾事业的不断进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本科高校,依托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防灾减灾学术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地质灾害频繁而严重的主要原因及我国的防灾减灾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析总结近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新方法(IM3S)。该方法充分应用3S技术手段,在调查工作的各个阶段综合利用虚拟GIS、遥感技术和GPS技术,以求解决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彰显了科学防灾、减灾的科技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地质工程特点与相关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质工程是连接地质科学和工程活动的桥梁,具有地质和工程的属性,这也导致了地质工程本身的独特性,即具有时间属性的开放性系统,受关键性条件的制约,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当前,对地质工程有了深入研究,但其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于理论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上述问题在教学中也会得到反映。通过分析地质工程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关于教学中思维训练方式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教学和工程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浅析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的信息载体,建立资料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地质资料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建立大容量数据库等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围绕着事业发展目标,在人才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面对地调科研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队伍野外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着力加强青年地调科研人才的培养使用,着力打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能打硬仗的地调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17.
按照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NHK(Nippon Hoso Kyokai)即日本广播协会,不仅是日本全国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还是指定的国家公共新闻机构。NHK不仅与日本气象厅的灾害监测网连成一体,而且还有自身独立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公众播报各种灾害信息。日本"3.11"复合巨灾中,日本应急决策管理及主要应急力量间协调有效,公众虽有"核灾"恐慌,但社会群体秩序井然,表现出特有的巨灾前"临危不乱"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均得益于日本NHK灾难传播的科学、合理、及时,都受益于NHK长此以往的安全预防文化的媒体教育。本文特别研究了NHK灾难传播管理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以及深入开展我国公众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相关专业学习地质知识和掌握野外地质实践技能的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本文在对体验式地质教学虚拟平台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采用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Virtools的虚拟地学认识实习系统,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更直观了解和掌握地质知识。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是一门资源勘查类专业技能课,也是一门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本文首先阐述了课程设置的意义,然后探讨了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针对资源勘查主流程信息化的需要,突出计算机地质制图能力训练、地质空间数据库操作训练、地质数据采集训练、地质资料室内计算机整理训练、地质成果的计算机表达训练、遥感数据计算机提取以及与地质信息综合解译训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ENSO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灾害事件,一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文章在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ENSO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其研究简史和生成机理,探讨了ENSO在大气物理学、灾害地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几种国际认可的最新研究方法。最后对ENSO在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